钠离子电池,是一种二次电池(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钠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随着锂离子电池研究和产业链建设的成熟以及对锂资源的担忧,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钠离子电池定义
钠离子电池根据电解质和正负极材料差异可分为五类,涵盖高能量密度的钠硫电池、高温稳定的钠盐电池、气体反应型钠空气电池、兼容现有产业链的有机系电池及高安全性的水系电池。其核心优势在于钠资源丰富、成本潜力大及低温性能优异。
二、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政策
近年来,钠离子电池行业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产业政策为钠离子电池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广阔的市场前景。具体如下:
三、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现状
1.出货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政策的持续支持,中国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进程加速。2023年,钠离子电池平均价格仍在三元锂离子电池、磷酸铁锂电池和铅酸电池之上,其理论成本优势尚未体现出来,全年出货量约0.7GWh,2024年钠离子电池出货量超1.5GWh。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出货将超过7GWh,2030年超过200GWh。
2.需求量
目前我国有部分企业开始小批量生产钠离子电池,但尚未大规模产业化,产业化初期成本优势不足。未来随着产业投入加大,高性价比的钠离子电池有望成为锂离子电池的重要补充。2024年中国钠离子电池市场需求量约11.9GWh。2025年中国钠离子电池需求量将达28.2GWh,2028年需求量将达到95.6GWh。
3.市场结构
钠离子电池按照技术路线的不同,可以细分为钠硫电池、钠盐电池与钠-空气电池。钠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适用于大规模储能应用,例如电网级储能和电动汽车,在钠离子电池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2023年钠硫电池在钠离子电池市场中的占比达到52%。钠盐电池和钠-空气电池分别占比30%和18%。
4.成本结构
目前,中国钠离子电池成本结构中,正极材料和电解液占比最多,均为26%。其次分别为隔膜、负极材料、集流体,占比分别为18.0%、16.0%、4.0%。
5.企业排名
2025年3月,由起点钠电、起点研究院(SPIR)联合主办的"第七届起点钠电论坛暨钠电行业排行榜发布会"上,发布《2024中国钠电池出货量TOP20》榜单。其中,前五企业分别为维科技术、中科海钠、宁德时代、比亚迪、海四达。
四、钠离子电池行业重点企业
1.维科技术
维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消费类电池(包括聚合物电池、铝壳电池)和小动力电池(包括两轮车电池、电动工具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维科技术主要产品是聚合物电池、铝壳电池、两轮车电池、电动工具电池、储能电池。
维科技术是国内最早布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企业之一,自2019年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钠电技术以来,已形成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双技术路线。其层状氧化物电池(230Ah)具备-40℃低温性能和高循环寿命(超6000次),2023年建成国内首条GW级产线,2024年完成广发100MW/200MWh钠电储能电站首批交付,并推出聚阴离子钠电S180/S60系列,适配调频储能和低温场景。
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5.28亿元,同比下降8.61%;归母净利润亏损0.29亿元。
2.中科海钠
中科海钠由中科院物理所团队主导,聚焦聚阴离子和层状氧化物技术,率先实现钠电在储能和动力领域的商业化应用。其层状氧化物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循环寿命超4500次,已配套全球首座1MWh储能电站及三峡能源阜阳30MW/60MWh项目。2025年长沙10GWh生产基地投产后,产品将覆盖储能、商用车及乘用车市场。
3.宁德时代
宁德时代推出独立钠电品牌“钠新”,其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达175Wh/kg,循环寿命超6000次,-40℃容量保持率90%,首款乘用车电池计划2025年12月量产。公司首创“骁遥双核架构”,支持钠锂混搭,适配超充站和低温场景,同时发布24V重卡启停电池,寿命8年,成本较铅酸电池降低61%。宁德时代通过钠电布局破解锂资源依赖,目标在储能和乘用车市场形成“锂钠互补”格局。
4.比亚迪
比亚迪采用层状氧化物和聚阴离子双技术路线,2023年建成1-2GWh中试线,2025年规划产能15GWh。其160-180Wh/kg钠电池适配A0级车型(如海鸥改款)和户储系统,-20℃容量保持率超90%。2024年推出全球首款钠电储能系统“MC Cube-SIB ESS”(2.3MWh),适配工商业储能;与淮海集团合资建设30GWh钠电基地,聚焦两轮车及微型车市场。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从材料(硬碳负极)到系统集成全链条布局,目标2025年钠电成本降至0.35元/Wh以下。
5.海四达
海四达聚焦聚阴离子体系,开发NFPP正极材料,推出46145-15Ah、71173208-160Ah等产品,循环寿命超10000次,适配储能、特种车(叉车)及通信备电场景。2024年与日本小松合作全球首款钠电叉车,并与中联重科联合开发工程机械电池,低温性能优于铁锂。公司设立钠星子公司独立运营钠电业务,2025年目标突破工商业储能和海外市场,并与众钠能源合作开发高倍率硫酸铁钠电芯。其聚阴离子体系在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上的优势,正推动钠电在UPS和调频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五、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前景
1.高能量密度与低温性能提升推动技术替代
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通过正极材料创新(如层状氧化物、聚阴离子化合物)和负极硬碳优化,显著提升了能量密度与循环寿命。例如,宁德时代第二代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接近磷酸铁锂水平,同时通过复合抗冻电解液技术实现-40℃环境下90%可用电量,极大拓宽了低温应用场景。比亚迪研发的200Ah大容量钠电池在安全性和低温性能上超越磷酸铁锂,为替代铅酸电池和部分锂电池提供了技术支撑。这些突破不仅打破海外技术垄断,更通过“性能对标+差异化优势”策略,加速钠电池从储能向动力领域的渗透。
2.多领域协同验证加速产业化闭环
新能源汽车、储能和两轮车成为钠电池技术落地的核心场景。在动力领域,宁德时代钠新电池已适配巧克力换电车型,并通过双核架构解决续航与低温性能矛盾;比亚迪钠电池则瞄准增程式混动车型,提升极端环境适应性。储能场景中,大唐集团百兆瓦时级钠电储能电站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南方电网分布式钠电储能系统验证了其在电网调频和应急备用的可行性。二轮车市场方面,雅迪、台铃等品牌推出钠电车型,依托快充和轻量化特性逐步替代铅酸电池。这些场景通过“需求反哺研发”模式,推动企业从单一技术攻关向全链条解决方案转型。
3.国家战略引导构建自主可控生态
中国将钠离子电池纳入《“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通过专项研发资金和示范项目扶持技术攻关。例如,工信部推动聚阴离子材料量产工艺优化,强化钠电池在电力储能中的长循环寿命优势。产业链协同方面,宁德时代与一汽解放合作开发商用车钠电启停系统,中科海钠联合南方电网验证百兆瓦级储能集成技术,形成“材料-电芯-系统”垂直整合能力。政策还引导企业探索无负极钠电、固态钠电等前沿方向,通过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衔接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为行业长期发展注入确定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