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最大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高效开发煤炭资源应对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难题
煤炭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但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由于大量开发煤炭资源,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专家指出,加强煤炭燃前加工、开发多联产技术和实施坑口热电联营是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矛盾的有效途径。
中国工程院陈清如院士和谢克昌院士近日在参加由发展改革委和中国工程院联合组织的贵州省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时提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目前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约占70%。虽然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对能源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但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期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不会变。我国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少油、缺气”,从资源量分析,煤炭具有中长期保证能力。但是煤炭一方面是能源的主要提供者,另一方面又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煤炭对我国而言无疑是两难的选择,能源资源禀赋特点和我国的现状决定,洁净煤利用技术是两难中的必然。

两位院士说,石油与煤炭一样,都是污染性能源,只是由于国家和石油行业历来重视原油的炼制和提纯,前者成为比较洁净的燃料;由于煤炭行业历来对原煤加工和清洁利用重视不够,后者成为不洁净燃料,造成我国这样一个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的85%,烟尘的70%均来自于燃煤。据统计,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3%-7%,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到2020年,仅燃煤污染导致的疾病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达3900亿美元。

他们说,未来20年我国不仅将遭遇十分严重的能源“瓶颈”,而且还将面临因煤炭非洁净利用而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形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整体考虑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从燃前加工、煤电联营和多联产技术等方面着手将煤炭对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点。

第一,抓好洁净煤技术的源头治理,即燃前煤炭加工。陈清如院士提出,至2020年我国必须新增5亿千瓦以上的发电装机容量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我国发电装机容量中70%以上是煤电,新增煤电装机容量至少需3.5亿千瓦,2020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煤炭产量,即15亿多吨煤炭供给火力发电。我国煤质存在着灰份高、硫份低、可选性差的特点,全国动力煤的平均灰份在25%-27%,硫份在0.95%-1%。抓好燃前煤炭加工这一洁净煤技术源头治理,在煤炭开发利用中不可忽视。

两位院士提出,煤矿企业和坑口电站燃前煤炭加工可选用干法选煤,也可采取洗选,应广泛依赖现有先进选煤技术,在煤炭利用之前对可能排放的所有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电力企业的经营者要改变用劣质煤发电的观念,采用优质燃料煤燃烧发电,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煤耗量、灰渣量、设备维修量和环境污染量,火力电站采用高质量的燃料用煤其效益十分可观。

第二,广泛建立大型坑口热电联产项目。陈清如院士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坑口热电联产电站将是煤炭资源生产和消费最优化配置的选择,煤炭不需远距离输送,在坑口采用高效的两段干法选煤技术就地加工成低灰、低硫、高热值的煤粉供锅炉燃烧,高压发电输送,达到高效率、低污染、低成本的目的。将洁净能源输送给用户,而同时矿区不受污染。

2002年,美国发电煤耗占煤炭消费的91.8%,灰分小于8%;而我国为53.5%,平均灰分高达28%。我国发电厂大多远离煤矿,供应电厂的煤炭是不经过加工的原煤,需经长距离输送,增加了运力和运费负担。因此,国家实施“西电东送”战略应更多考虑采用大型坑口热电联产模式,煤电联营、综合开发、规模经营、优势互补是实现“西电东送”的最优选择。

第三,实施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技术。谢克昌院士提出,我国正处于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化阶段,能源需求量已大于能源产量,丰富的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巨大。煤炭是可以清洁利用的能源,落后的利用技术使煤成为主要污染源,多联产是实现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主要途径,我国应大力发展新型煤化工产业,开发煤炭气化、焦化、液化技术。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