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中国光伏产业“四极”争锋:长三角全产业链领航,珠三角技术突围,环渤海研发蓄势,中西部资源储能双驱
2025-05-01 来源: 文字:[    ]

光伏发电,是一种利用太阳能将光子转换成电能的技术。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光伏前景广阔。目前,全国各地都在“追光”而行。光伏产业已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中西部四大核心区域差异化布局,覆盖全产业链与技术生态。

一、光伏产业区域分布

中国光伏产业已形成四大核心区域差异化布局:长三角地区以全产业链协同与技术创新为核心,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及设备制造,依托江苏、浙江、安徽的龙头企业及高校科研优势,出口占比高;珠三角地区以外向型经济与智能化升级为特色,依托晶科、比亚迪、华为等企业,组件出口占比高,并布局分布式光伏与智能逆变器;环渤海地区聚焦技术研发与国企转型,北京、天津、山东依托中科院等科研力量发展N型电池、钙钛矿技术,中环股份、晶澳科技等企业推动硅片与储能协同;中西部地区则依托水电与政策优势,云南、青海、陕西等地发展高耗能硅料环节及光储一体化,通威、协鑫等企业构建“硅料-组件-储能”全产业链,通过特高压消纳产能。四大区域通过资源禀赋、技术迭代与政策协同,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生态。

1.长三角光伏产业分布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光伏产业的核心区域,光伏全产业链协同效应强、技术迭代快、出口网络成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在光伏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各具优势,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展望未来,长三角通过“研发在沪苏、制造在皖浙”的分工,持续巩固全球光伏产业霸主地位。

2.珠三角地区光伏产业分布

珠三角光伏产业依托深圳、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光伏设备自动化程度高,HJT、钙钛矿等新技术研发活跃,并形成“研发(广州)-制造(佛山、东莞)-应用(深圳、珠海)”协同链条。珠三角光伏产业正从“制造中心”向“技术+应用创新中心”转型,未来需强化上游材料布局(如硅料、银浆)以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

3.环渤海地区光伏产业分布

环渤海地区光伏产业呈现“研发-制造-应用”协同发展的格局。北京以技术研发、总部经济和应用示范为主。天津聚焦光伏装备制造、新材料及分布式应用。河北覆盖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生产,产能规模领先。山东组件制造、储能系统集成及海上光伏应用突出。辽宁光伏装备制造、辅材生产及分布式光伏发展较快。

4.中西部地区光伏产业分布

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政策支持和能源成本优势,正从单一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在光伏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未来需加强技术升级与电网消纳能力,以巩固全球光伏制造竞争力。

二、光伏产业省市分布

1.光伏发电量省市分布

光伏发电量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东南沿海省市。其中,新疆光伏发电量380.37亿千瓦时,占比9.1%。内蒙古、河北光伏发电量超300亿千瓦时,占比分别为7.4%、7.2%。青海、云南、宁夏、甘肃、山东光伏发电量超200亿千瓦时,占比均超5%。

2.光伏装机容量省市分布

光伏装机量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地区。2024年山东光伏装机容量最高达7613.4万千瓦,占比8.6%。河北紧随其后,光伏装机容量占比8.1%。江苏、新疆、内蒙古、浙江、河南、安徽、广东光伏装机容量超4000万千瓦,占比分别为7.0%、6.0%、5.4%、5.3%、4.9%、4.9%、4.6%。

3.光伏科创企业省市分布

光伏产业技术迭代速度迅猛,属于科技含量较高的成长性行业。目前,光伏产业链中,科创企业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三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科创企业1.12万家。江苏科创企业占比25.02%,广东省占比14.70%。

三、重点省市光伏产业分布

1.浙江光伏产业分布

浙江光伏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基本形成了以嘉兴、金华(义乌)为引领,带动杭州、宁波、湖州、衢州等地协同发展的格局。

嘉兴:基本形成了秀洲、海宁2个产业集聚区,其中,秀洲光伏产业集聚区,以秀洲国家高新区为中心,聚焦光伏玻璃制造和电池组件、光伏发电发热集成技术应用等领域;海宁光伏产业集聚区,以袁花工业园、尖山新区为中心,聚焦电池组件。嘉兴着力打造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从电池片、组件到逆变器、浆料、光伏玻璃、专用设备再到光伏应用产品、系统集成等于一体的光伏产业链。嘉兴基本形成龙头企业为引领配套企业支撑的发展格局,培育了福莱特玻璃、昱能科技、芯能科技等本土上市企业,集聚了晶科能源、正泰新能源、隆基乐叶、阿特斯、福斯特等一大批领军企业。

金华(义乌):2023年义乌光伏产值805亿元;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十的企业已有6家落地义乌,3家企业年产值超百亿。根据规划,至2025年,义乌光伏产业总产值将达1000亿元,形成5家产值超100亿元的领军型企业。

《浙江省推动新能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2023-2025年)》提出,持续推进智能光伏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建设,力争数量突破6个。支持秀洲、海宁、义乌等集群核心区,发展先进高效PERC+、N型、钙钛矿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功率器件等产品,提升规模化量产能力。支持临安、宁海等集群协同区,聚焦智能逆变器、控制器、封装胶膜、单晶炉等领域,培育冠军企业产品。支持地方积极培育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江苏光伏产业分布

江苏光伏产业主要集中在常州、盐城、苏州、无锡、徐州、宿迁、镇江、连云港、扬州、泰州、南通,形成了常州、无锡、常熟、镇江、扬州、盐城等多个光伏产业聚居区。

3.安徽光伏产业分布

安徽形成了以合肥、滁州“双极”为引领,蚌埠、六安、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特色布局、竞相发展的光伏产业新格局。《安徽省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支持合肥、滁州、蚌埠、六安、芜湖、宣城等市结合地方实际,差异化布局光伏玻璃、电池、组件、逆变器等光伏产业链重点环节,加快构建形成区域集聚、优势互补、配套协同的光伏产业发展格局。

文字:[    ] [打印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