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社会渐行渐近 自主创新呼声高涨
2007-08-28 来源:民营经济报 文字:[
大 中 小 ]
我们已经进入“后汽车时代”了吗?在回答这个问题前,先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从自行车社会走向了汽车社会吗?眼下人们倾向于给后一个问题一个动态的答案:从自行车社会走向汽车社会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但一项最新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中国目前千人轿车拥有量仅为24辆,与接近200辆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意味着发展模式的选择空间,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与其“以市场换技术”,不如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对此,共识正在形成。
7月11日,奥地利交通俱乐部发表统计数据称,目前全球已有9亿辆轿车,奥地利人均轿车的拥有量是中国的23倍。该统计用惊讶的语气说:偌大的中国只有2900万辆轿车。
统计数据称,目前全世界已有约9亿辆轿车,分配很不均匀,其中,欧盟27国共有2.31亿辆,美国有2.28亿辆,而偌大的中国还只有2900万辆。奥地利每千人拥有汽车551辆,在欧盟27国中居第8位,千人拥有轿车数量相当于中国的23倍。———权且以此数据计,中国目前千人轿车拥有量接近24辆。作为对比,美国每千人有775辆私人轿车。
这个数据,不仅和每千人拥有接近200辆的世界平均水平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同相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差距,意味着发展模式的选择空间,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与其“以市场换技术”,不如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对此,共识正在形成。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小虞:中国汽车工业要想真正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必须把获得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作为今后十几年内的主要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随着中国企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体系中的位置提高,跨国公司需要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技术开发能力,必然把一些技术开发工作转移到中国并设立研究开发中心,中国的企业必然会从中获益。根据预测,中国汽车市场的需求还将有15~20年左右的持续增长时间,之后增速会明显放缓。
如果仅仅满足做一个加工基地,虽然在近期可以在商业上获得较多的利益,但是在今后的十几年里如果错失了建立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中国汽车工业将无法参与国际竞争,进而也将无法实现由生产大国迈向产业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将是21世纪中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只有不断地激发创造力,才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才能使汽车产业迸发持久活力。
建立适应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为实现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工业奠定坚实基础。未来20年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领域包括:产品开发基础数据库建设和汽车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其中,汽车产品开发技术研究是指,结合自主品牌整车产品的改进设计和换型设计工作,利用引进技术、联合开发等多种合作形式,尽快掌握汽车产品开发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品开发能力,并在此过程中使与产品开发有关的重要试验装备进一步完善,包括汽车风洞试验室、汽车振动噪声试验室、汽车零部件强化试验装备、汽车安全碰撞试验装备、防电磁干扰试验装备等。
全国政协委员、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知识产权代表它在知识上的控制权,这就是它的利益,品牌是代表知识产权的。我们应该通过跟国际合作,学习他们的技术,学习他们的管理来壮大我们自己,逐渐把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发展起来。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得到更好的利益。现在我们在一个合资企业当中,我们的企业在产品问题上基本没有发言权,任何一个小小的东西要更改一下都要拿到国外去认证,一拖拖很长时间。这种状况长期这样下去的话,这个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要合作,同时通过合作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提高我们的知识。在这样的基础上,把我们的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搞上去。现在为止,我还是这个观念,一直为这个事呼吁。
中国在2003年成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基本确立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奠定了21世纪我国汽车工业由汽车生产大国走向汽车生产强国的基础。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把我国汽车工业建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任重道远,这是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一个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长远看,中国发展汽车产业不仅需要的是产值、税收和就业的增长,而且更需要自身实力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这才是中国汽车产业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核心竞争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最终实现汽车强国的目标。
文字:[
大 中 小 ] [
打印本页]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