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预测报告
2023-03-06
  • [报告ID] 188338
  • [关键词] 航空航天行业深度分析
  • [报告名称]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预测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3/3/3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8000 电子版8000 印刷+电子85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全球航空货运是国际贸易的派生性需求,也是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加强,航空货运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从防疫物资短缺、生产停摆,到“缺柜”“缺芯”“缺人”,全球产业链稳定和供应链畅通面临空前挑战,航空货运发展也迎来较大变化。

  一、供给端

疫情期间,全球民航客机大量停运,导致客机腹仓运力供给大幅缩减,全货机成为主要运力来源。2021年,受人员短缺、港口作业能力受限、作业周期变长、船期延误等因素影响,欧美进口港堆场、集疏运设备满负荷运行,供应链各环节周转较为缓慢,进一步降低了有效运力供给,导致全球海运运价高涨,部分商家被迫选择航空货运,加剧了航空货运市场供需失衡。2021年1月-11月,全球航空货运市场可用吨公里较2019年同期减少11.5%,而货运吨公里则同比增长了6.7%,也因此导致全球航空市场“客改货”业务持续火爆。

2021年全球主要区域航空货运发展情况

 

  二、需求端

  疫情是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繁荣发展的催化剂。与传统业态相比,新兴消费快速发展为航空货运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后疫情时代,线上购物成为全球消费的大趋势,跨境电商迎来放量增长,医药、疫苗、生鲜冷链、供应链物流等需求快速释放,全球航空货运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21年,由于基数效应消退,载运率同比增速回归常态,但绝对值自疫情爆发以来始终维持50%以上的高位,2021年1-11月全球载运率高达56.3%。

  三、价格端

  市场供求关系急速切换,在供需错配的大背景下,航空运价屡创历史新高,2021年12月,中国香港至北美航空货运价格达12.72美元/kg,与2019年同期(3.62美元/kg)相比增幅达251.38%;中国香港至欧洲航空货运价格达8.00美元/公斤,与2019年同期(3.15美元/kg)相比增幅达153.97%;法兰克福至北美航空货运价格达5.21美元/kg,与2019年同期(1.76美元/kg)相比增幅达196.02%。

  航空货运一直以来都与宏观环境和跨境贸易发展密切相关,周期性较强。据历史数据显示,航空货运与经济增长呈同向变化,且由于航空货运多针对高价值的高端消费品,需求弹性较大,一旦宏观经济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降低,其需求减少幅度往往较大,较客运市场而言更加脆弱。根据2022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随着2022年各国财政和货币支持政策陆续退出,全球经济增长或将显著放缓至4.1%,2023年进一步降至3.2%,与宏观经济同向变化的全球航空货运增幅或将有所放缓。

  2020-2022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梳理

  一、2020年

  2020年,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继续取得重大突破。全年共执行39次发射任务,发射89个航天器,发射航天器总质量再创新高,达到103.06吨,较年度增长29.3%。

  2020年,航天科技集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开展34次发射任务,发射82个航天器,占中国发射总数量的92.1%,发射航天器质量达到102.25吨,占中国发射总质量的99.2%。2020年,长征五号B、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新一代运载火箭型谱更加完善,进入空间能力进一步提升;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圆满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组网发射任务。此外,快舟一号甲、谷神星一号等商业火箭成功发射,商业发射能力持续突破。

2、快舟十一号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E星任务失败;快舟一号甲发射吉林一号02C星任务失败。

  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拉开了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序幕。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突破了大尺寸整流罩分离、大直径舱箭连接分离以及大推力直接入轨偏差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使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14吨级提升至25吨级,是中国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全面投入应用发射。2020年,长征五号遥四、遥五火箭分别成功发射了火星探测器和嫦娥五号探测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5.5吨至14吨级的跨越,大幅提高了中国进入空间的能力。

  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增强了中国高密度发射任务执行能力。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是基于模块化、组合化和系列化的发展思路,利用现役成熟火箭模块研制的一款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突破了快速集成设计生产、电气一体化、节流减载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发动机推力调节技术的首次工程应用,为可重复使用打下坚实基础,可满足卫星组网工程和商业发射服务需求。

  发动机关键技术持续突破,为后续运载能力发展奠定基础。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关键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220吨级氢氧发动机已完成预燃室热试验、氢涡轮泵与预燃室联动试验、氧涡轮泵与预燃室联动试验等系列里程碑性的热试验,标志中国突破了大推力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系统技术及高压大流量预燃室、高效多级涡轮泵等核心组件的关键技术,为工程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后续可满足未来重型运载火箭和重大航天任务对动力的需求。中国最大推力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该发动机为3分段大型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直径3.2米、推力260吨,点火时间超过130秒,是中国目前为止直径最大、推力最大、装药量最大、点火时间最长的分段式固体火箭发动机。

  二、2021年

  2021年全年我国航天发射次数达到55次,位居世界第一。从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到“天问一号”拓展我国星际探索新旅程,在航天发射数量再次刷新历史纪录的这一年中,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航天重大计划达成或逐步接近设定目标,更长远的探索计划则蓄势待发。

  2021年,中国航天发射次数创新高。包括长征系列火箭、快舟系列火箭和民营航天企业研制的火箭在内,全年共实施55次发射任务,将上百颗(含搭载)航天器送入太空。

  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2021年完成了48次发射,年发射次数首次达到历史最高的“40+”,发射成功率为100%,为我国加快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年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了第400次发射,长征五号B、长征二号F、长征七号用5次发射圆满完成了当年的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造任务,分别将天和核心舱、两批航天员、两艘货运飞船送入太空。“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共完成12次发射,取得了12战12捷的成绩,实现了全年任务的“满堂红”。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变化,更体现了国家航天工业实力、航天任务执行力与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在新时代的进步。

  三、2022年

  根据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研制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计划,2022年将有40次以上航天发射任务,包括载人航天6次重大任务,其中2次货运飞船、2次神舟飞船和实验舱Ⅰ、实验舱Ⅱ发射。在2022年,中国空间站将全面建成,这也意味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最终实现。此外,2022年还将完成长征六号甲运载火箭首飞等多个重点火箭型号的发射。


报告目录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航天行业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调研预测报告



第一章 航空航天产业基本概述
第二章 2020-2022年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2.1 政策环境
2.1.1 外商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
2.1.2 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印发
2.1.3 “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
2.1.4 “十四五”通用航空发展规划
2.1.5 “十四五”航空物流发展规划
2.1.6 国际航空运输价格管理规定
2.1.7 大型飞机航空运输承运人运行
2.1.8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
2.2 经济环境
2.2.1 国内生产总值
2.2.2 工业运行情况
2.2.3 固定资产投资
2.2.4 国防军费支出
2.2.5 宏观经济走势
2.3 社会环境
2.3.1 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
2.3.2 新时代国际军事合作
2.3.3 推进军事人员现代化
2.4 技术环境
2.4.1 地理信息技术
2.4.2 导航定位技术
2.4.3 航空制造技术
2.4.4 火箭发射技术
2.4.5 人工智能技术
2.4.6 3D打印技术
第三章 2020-2022年航空产业发展分析
3.1 航空产业发展概况
3.1.1 航空产业组成
3.1.2 航空器制造分析
3.1.3 航空产业链分析
3.2 2020-2022年国际航空产业运行分析
3.2.1 航空行业概况
3.2.2 行业发展特点
3.2.3 行业规模分析
3.2.4 区域发展情况
3.2.5 企业竞争情况
3.2.6 公司机队规模
3.2.7 主要发展举措
3.2.8 发展面临挑战
3.3 2020-2022年中国航空产业发展综述
3.3.1 产业发展现状
3.3.2 航空装备规模
3.3.3 航空装备组成
3.3.4 军用航空企业
3.3.5 军事航空重组
3.3.6 民用航空腾飞
3.3.7 疫情影响分析
3.4 2020-2022年航空维修市场发展分析
3.4.1 行业相关定义
3.4.2 行业发展历程
3.4.3 市场规模分析
3.4.4 行业供给现状
3.4.5 市场竞争格局
3.4.6 机遇与挑战分析
3.4.7 行业发展对策
3.5 中国航空产业园发展分析
3.5.1 产业园相关概述
3.5.2 产业园发展历程
3.5.3 产业园发展模式
3.5.4 航空产业园数量
3.5.5 产业园产业链分析
3.5.6 产业园区域分布
3.5.7 产业园经营状况
3.5.8 产业园项目动态
3.5.9 产业园发展瓶颈
3.5.10 航空产业园典型案例
3.6 中国航空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3.6.1 航空安全管理风险
3.6.2 航空产品质量问题
3.6.3 安全风险防范策略
3.6.4 产品质量管控措施
第四章 2020-2022年航天产业发展分析
4.1 2020-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发展综况
4.1.1 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4.1.2 航天产业发展特征
4.1.3 航天产业经济规模
4.1.4 航天发射现状分析
4.1.5 航天产品与服务
4.1.6 主要国家发展概况
4.1.7 航天技术创新态势
4.1.8 航天市场投资融资
4.1.9 航天产业发展趋势
4.2 2020-2022年中国航天产业发展态势
4.2.1 航天产业类别
4.2.2 航天产业主体
4.2.3 航天产业历程
4.2.4 航天运行现状
4.2.5 航天发射活动
4.2.6 区域布局情况
4.2.7 商业航天状况
4.2.8 行业发展动态
4.2.9 未来发展展望
4.3 空间飞船发展概况
4.3.1 行业基本定义
4.3.2 宇宙飞船组成——载人飞船
4.3.3 宇宙飞船组成——空间站
4.3.4 空间飞船技术发展趋势
4.4 火箭发展综况
4.4.1 行业基本定义
4.4.2 俄罗斯发展概况
4.4.3 美国发展概况
4.4.4 日本发展情况
4.4.5 中国发展状况
4.4.6 火箭回收进展
4.5 导弹发展介绍
4.5.1 行业基本定义
4.5.2 导弹分类情况
4.5.3 导弹装备规模
4.5.4 未来发展前景
4.5.5 装备技术趋势
第五章 2020-2022年民用航空发展分析
5.1 2020-2022年全球民航业整体分析
5.1.1 行业发展特点
5.1.2 客运市场现状
5.1.3 客运细分市场
5.1.4 货运需求分析
5.1.5 货运竞争格局
5.1.6 行业发展机遇
5.1.7 市场空间预测
5.2 2020-2022年中国民用航空业经济运行分析
5.2.1 行业运行状况
5.2.2 运输总周转量
5.2.3 运输机场状况
5.2.4 运输效率分析
5.2.5 集团经营状况
5.2.6 经济效益分析
5.2.7 固定资产投资
5.2.8 服务质量状况
5.3 中国民用航空业市场化改革分析
5.3.1 民用航空业的改革历程
5.3.2 民用航空改革推进现状
5.3.3 民用航空改革推进成果
5.3.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
5.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策
5.3.6 市场化改革路径依赖性
5.4 2020-2022年中国民航货运业发展分析
5.4.1 行业发展环境
5.4.2 货邮运输规模
5.4.3 区域发展状况
5.4.4 行业发展态势
5.4.5 行业发展机遇
5.5 2020-2022年中国民航客运规模分析
5.5.1 旅客运输规模
5.5.2 区域发展状况
5.5.3 市场竞争格局
5.5.4 未来规模展望
5.6 中国民航业发展思考
5.6.1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5.6.2 发展环境战略思考
5.6.3 可持续的发展策略
5.6.4 行业强国发展路线
5.6.5 民航企业发展建议
第六章 2020-2022年通用航空发展分析
6.1 2020-2022年国际通航产业现状分析
6.1.1 通航飞机的交付量
6.1.2 通用飞机细分市场
6.1.3 通用飞机机场规模
6.1.4 航空业务结构分析
6.1.5 通航企业生产分析
6.1.6 通航产业发展前景
6.2 2020-2022中国通用航空业发展综述
6.2.1 航空器的规模
6.2.2 通航飞行时间
6.2.3 通航企业数量
6.2.4 通航业务结构
6.2.5 通航飞机分布
6.2.6 地方通航动态
6.2.7 通航产业成效
6.3 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6.3.1 政府主导
6.3.2 市场运作
6.3.3 服务先行
6.3.4 制造跟随
6.4 2020-2022年中国通航机场发展分析
6.4.1 通用机场概念
6.4.2 通用机场分类
6.4.3 通用机场规模
6.4.4 机场类型规模
6.4.5 机场区域分布
6.4.6 通航航线分布
6.4.7 机场增量分析
6.4.8 运营模式分析
6.4.9 运行管理状况
6.4.10 市场发展形势
6.5 2020-2022年低空空域开放分析
6.5.1 中国空域结构简介
6.5.2 低空空域管理改革
6.5.3 低空空域管理成效
6.5.4 低空空域管理建议
6.5.5 低空空域改革策略
6.6 “新时代”下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6.6.1 区域差异较大
6.6.2 企业内控管理
6.6.3 市场机制落后
6.6.4 创新能力不强
6.6.5 安全形式严峻
6.6.6 机场建设滞后
6.7 “新时代”下中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建议
6.7.1 市场化改革
6.7.2 推动自主创新
6.7.3 产业跨界融合
6.7.4 建设产业体系
第七章 2020-2022年飞机制造业发展分析
7.1 全球飞机制造业发展分析
7.1.1 民用飞机竞争状况
7.1.2 商用飞机市场动态
7.1.3 客机市场需求预测
7.2 中国军用飞机发展综况
7.2.1 军用飞机类型
7.2.2 行业发展历史
7.2.3 市场规模分析
7.2.4 细分市场分析
7.2.5 中美发展对比
7.2.6 军机发展趋势
7.3 中国民用飞机发展态势
7.3.1 民用飞机类型
7.3.2 民航客机特点
7.3.3 民航飞机规模
7.3.4 民航运输情况
7.3.5 行业创新发展
7.3.6 行业空间预测
7.4 中国大飞机发展潜力分析
7.4.1 大飞机的分类及用途
7.4.2 大飞机产业发展概述
7.4.3 大飞机制造上游材料
7.4.4 大飞机交付中心建设
7.4.5 大飞机制造产业集群
7.4.6 大飞机发展面临挑战
7.4.7 大飞机制造投资机会
7.4.8 大飞机产业发展前景
7.5 飞机租赁业发展态势
7.5.1 行业发展概述
7.5.2 行业政策环境
7.5.3 租赁企业布局
7.5.4 租赁区域发展
7.5.5 市场发展前景
第八章 2020-2022年无人机行业发展分析
8.1 2020-2022年全球无人机行业发展现状
8.1.1 市场发展规模
8.1.2 市场结构分析
8.1.3 市场竞争分局
8.1.4 专利申请情况
8.1.5 行业融资现状
8.1.6 市场发展空间
8.2 2020-2022年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综述
8.2.1 产业发展历程
8.2.2 产业链条分析
8.2.3 行业发展动因
8.2.4 行业运作系统
8.3 2020-2022年中国无人机市场运行分析
8.3.1 飞行小时数
8.3.2 市场发展现状
8.3.3 市场竞争格局
8.3.4 企业规模分析
8.3.5 专利申请情况
8.3.6 行业应用情况
8.3.7 行业投资分析
8.3.8 市场发展趋势
8.4 2020-2022年民用无人机行业发展态势
8.4.1 行业政策环境
8.4.2 保有数量规模
8.4.3 市场规模分析
8.4.4 市场竞争格局
8.4.5 行业应用领域
8.4.6 市场主要参与者
8.4.7 市场发展前景
8.5 2020-2022年军用无人机行业发展态势
8.5.1 行业发展形势
8.5.2 市场发展规模
8.5.3 市场出口规模
8.5.4 市场竞争格局
8.5.5 产品发展特点
8.5.6 产品应用领域
8.5.7 产品研发动态
8.5.8 行业关键技术
8.5.9 未来发展趋势
8.6 中国无人机行业发展问题及应对措施
8.6.1 行业发展难题
8.6.2 市场面临挑战
8.6.3 行业监管问题
8.6.4 行业监管措施
8.6.5 续航问题对策
第九章 2020-2022年卫星产业发展分析
9.1 2020-2022年全球卫星行业发展规模
9.1.1 全球卫星的产业规模
9.1.2 全球运营的卫星数量
9.1.3 卫星制造业发展状况
9.1.4 卫星发射的市场规模
9.1.5 卫星服务的市场规模
9.1.6 地面设备的市场规模
9.2 2020-2022年中国卫星产业发展分析
9.2.1 卫星行业政策
9.2.2 遥感卫星市场
9.2.3 通信卫星市场
9.2.4 卫星发射数量
9.2.5 卫星导航服务
9.3 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综述
9.3.1 导航卫星产业链分析
9.3.2 导航卫星发展历程
9.3.3 导航卫星技术创新
9.3.4 在轨导航卫星情况
9.3.5 导航卫星区域发展
9.3.6 导航卫星需求测算
9.4 卫星工业国际化合作分析
9.4.1 国产卫星全球化现状
9.4.2 国产卫星全球化问题
9.4.3 卫星全球化发展策略
9.4.4 中国-东盟卫星合作
9.4.5 中巴卫星发展合作
9.4.6 中俄卫星导航合作
9.4.7 中阿卫星导航合作
9.4.8 中非卫星导航合作
9.5 卫星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9.5.1 卫星产业发展机遇
9.5.2 卫星产业前景趋势
9.5.3 海洋卫星发展规划
9.5.4 产业融合发展前景
9.5.5 位置服务前景展望
第十章 2020-2022年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分析
10.1 航空发动机发展概况
10.1.1 航空发动机基本概述
10.1.2 航空发动机行业特点
10.1.3 航空发动机发展历程
10.1.4 航空发动机的产业链
10.2 2020-2022年全球航空发动机发展态势
10.2.1 航空发动机基本概况
10.2.2 航空发动机市场格局
10.2.3 航空发动机企业布局
10.2.4 航空发动机产品研发
10.2.5 航空发动机技术突破
10.2.6 航空发动机组件市场
10.3 2020-2022年中国航空发动机发展综况
10.3.1 行业发展历程
10.3.2 营收规模分析
10.3.3 产业发展格局
10.3.4 细分市场发展
10.3.5 市场研制分析
10.4 中国航空发动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0.4.1 行业制约因素
10.4.2 行业发展趋势
10.4.3 行业发展动力
10.4.4 市场空间预测
第十一章 2020-2022年航空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11.1 航空材料介绍及特性分析
11.1.1 航空材料定义及分类
11.1.2 航空材料地位和作用
11.1.3 航空材料的性能特点
11.2 中国航空材料业发展综述
11.2.1 航空材料发展历程
11.2.2 航空材料政策环境
11.2.3 航空材料市场现状
11.2.4 航空材料细分市场
11.2.5 航空材料竞争格局
11.2.6 航空材料发展方向
11.3 航空复合材料行业发展分析
11.3.1 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1.3.2 全球市场发展规模
11.3.3 中国市场发展规模
11.3.4 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11.3.5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1.3.6 行业应用前景分析
11.4 热点航空材料产品分析
11.4.1 高温合金材料
11.4.2 超高强度钢
11.4.3 金属间化合物
11.4.4 碳/碳复合材料
11.4.5 陶瓷基复合材料
11.4.6 树脂基复合材料
11.4.7 金属基复合材料
11.5 航空材料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11.5.1 航空材料行业面临挑战
11.5.2 航空材料行业投资风险
11.5.3 航空材料行业政策建议
第十二章 2020-2022年国际航空航天产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12.1 波音公司(Boeing)
12.1.1 企业发展概况
12.1.2 在华业务布局
12.1.3 供应链战略转变
12.1.4 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1.5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1.6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2 空中客车集团(Airbus Group N.V.)
12.2.1 企业发展概况
12.2.2 在华业务布局
12.2.3 宽体机发展战略
12.2.4 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2.5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2.6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3 达索航空(Dassault Aviation)
12.3.1 企业发展概况
12.3.2 企业发展动态
12.3.3 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3.4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3.5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4 易捷航空(EasyJet)
12.4.1 企业发展概况
12.4.2 企业发展动态
12.4.3 2020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4.4 2021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4.5 2022财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5 巴西航空工业公司(Embraer S.A.)
12.5.1 企业发展概况
12.5.2 企业发展动态
12.5.3 在华业务发展
12.5.4 2020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5.5 2021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12.5.6 2022年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十三章 2019-2022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重点企业经营分析
13.1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3.1.1 企业发展概况
13.1.2 产品业务分析
13.1.3 企业竞争优势
13.1.4 未来前景展望
13.2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2.1 企业发展概况
13.2.2 经营效益分析
13.2.3 业务经营分析
13.2.4 财务状况分析
13.2.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2.6 公司发展战略
13.2.7 未来前景展望
13.3 中国航发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13.3.1 企业发展概况
13.3.2 经营效益分析
13.3.3 业务经营分析
13.3.4 财务状况分析
13.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3.6 公司发展战略
13.3.7 未来前景展望
13.4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3.4.1 企业发展概况
13.4.2 经营效益分析
13.4.3 业务经营分析
13.4.4 财务状况分析
13.4.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3.4.6 公司发展战略
13.4.7 未来前景展望
13.5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13.5.1 企业发展概况
13.5.2 主要产品分析
13.5.3 企业发展动态
13.5.4 企业发展目标
13.6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13.6.1 企业基本信息简介
13.6.2 企业产品业务分析
13.6.3 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13.6.4 企业技术专利突破
第十四章 2020-2022年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上市公司资本布局分析
14.1 中国航天航空设备行业投资指数分析
14.1.1 投资项目数
14.1.2 投资金额分析
14.1.3 项目均价分析
14.2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资本流向统计分
14.2.1 投资流向统计
14.2.2 投资来源统计
14.2.3 投资进出平衡
14.3 上市公司在航空航天设备行业投资动态分析
14.3.1 投资项目综述
14.3.2 投资区域分布
14.3.3 投资模式分析
14.3.4 典型投资案例
14.4 航空航天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投资动态分析
14.4.1 投资规模统计
14.4.2 投资区域分布
14.4.3 投资模式分析
14.4.4 典型投资案例
14.5 中国航空航天产业上市公司投资排行及分布状况
14.5.1 企业投资排名
14.5.2 企业区域分布
第十五章 2023-2027年航空航天产业投资潜力分析
15.1 航空航天产业投资要素分析
15.1.1 投资周期分析
15.1.2 投资时机分析
15.2 航空航天产业投资机遇分析
15.2.1 军民融合机遇
15.2.2 一带一路机遇
15.2.3 中国制造2025
15.2.4 科技创新机遇
15.2.5 航天+发展机遇
15.2.6 自贸区航空产业机遇
15.3 航空制造业投资机会分析
15.3.1 产业链投资机会
15.3.2 C919带来产业链机遇
15.3.3 重点企业投资机会
15.4 航天技术应用投资机会分析
15.4.1 卫星应用机遇
15.4.2 卫星遥感机遇
15.4.3 卫星导航机遇
15.4.4 卫星通信广播机遇
15.5 航空航天产业投资风险预警
15.5.1 政策风险
15.5.2 经济风险
15.5.3 技术风险
15.5.4 运营风险
15.6 航空航天产业投资建议及对策
15.6.1 投资逻辑分析
15.6.2 投资方向建议
15.6.3 企业投资建议
第十六章 航天航空产业标杆企业项目投资建设案例深度解析
16.1 导弹武器系统相关产品生产线建设项目
16.1.1 项目基本概况
16.1.2 项目投资必要性
16.1.3 项目投资可行性
16.1.4 项目进度安排
16.1.5 项目经济效益
16.2 航空零部件生产及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16.2.1 项目基本概况
16.2.2 项目投资必要性
16.2.3 项目建设内容
16.2.4 项目投资概算
16.2.5 项目实施进度
16.2.6 公司经营影响
16.3 航空高性能弹性体材料及零件产业项目
16.3.1 项目基本概况
16.3.2 项目实施必要性
16.3.3 项目实施可行性
16.3.4 项目投资概况
16.3.5 项目进度安排
16.3.6 项目环保情况
16.4 高端航空装备智能制造项目
16.4.1 项目基本概况
16.4.2 项目投资必要性
16.4.3 项目投资可行性
16.4.4 项目投资概算
16.4.5 项目经济效益
16.5 航空航天装备智能生产线项目
16.5.1 项目基本概述
16.5.2 投资实施内容
16.5.3 投资的目分析
16.5.4 投资风险分析
第十七章 2023-2027年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17.1 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7.1.1 产业发展机遇
17.1.2 未来发展方向
17.1.3 绿色航天趋势
17.1.4 产业发展空间
17.2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航天业预测分析
17.2.1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航天业影响因素分析
17.2.2 2023-2027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预测
17.2.3 2023-2027年中国航空装备产业规模预测
17.2.4 2023-2027年中国民航业营业收入预测

图表目录
图表1 航空与航天区别示意图
图表2 飞行器活动范围分类图
图表3 2017-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4 2017-202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图表5 2022年GDP初步核算数据
图表6 2017-2022年GDP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7 2017-2022年GDP环比增长速度
图表8 2017-2021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9 2021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10 2021-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
图表11 2021年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图表12 2021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速度
图表13 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与运营能力
图表14 2021-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速
图表15 2009-2021年中国国防预算
图表16 2010-2021年我国军费与公共支出增速差值
图表17 2020-2021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数与中位数
图表18 2021-2022年全国及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速
图表19 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图表20 2022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构成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