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国的行业报告门户弘博报告!
分享到: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2020-11-16
  • [报告ID] 148494
  • [关键词] 智慧旅游行业分析
  • [报告名称]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 [交付方式] EMS特快专递 EMAIL
  • [完成日期] 2020/11/11
  • [报告页数] 页
  • [报告字数] 字
  • [图 表 数] 个
  • [报告价格] 印刷版7500 电子版7800 印刷+电子8000
  • [传真订购]
加入收藏 文字:[    ]
报告简介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向好,我国旅游消费已经开始明显复苏。数据显示,旅游消费复苏进程稳步推进。2020年端午假期(6月25—27日),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4880.9万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2.8 亿元。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2019年,旅游经济继续保持高于GDP增速的较快增长。201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87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31%。

在旅游业高速发展的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云时代的不断进步,智慧旅游将成为旅游市场上的主力军,变革传统旅游行业。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中增加智慧旅游分值,更是体现了智慧旅游在今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智慧旅游是运用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装备,充分准确及时感知和使用各类旅游信息,从而实现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旅游体验的智能化,促进旅游业态向综合性和融合型转型提升,核心是以游客为本的高效旅游信息化服务。

智慧旅游产业链所涉及的环节复杂、行业众多,大大超出了传统旅游行业的范畴。从结构来看,智慧旅游产业链中既有水平供需关系,也存在垂直协作关系。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需求更新,持续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产业链。我国智慧旅游产业链图主要包括:感知基础层、通信网络层、平台服务层、服务载体层以及服务对象层五大层面。

一、智慧旅游产业链——感知基础层

智慧旅游感知基础层主要通过深层感知全方位地获取旅游系统数据,这一层面主要涉及智能摄像头、智能传感器、GPS定位器、探测器以及智能基建等。

(一)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将检测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计量、存储等要求。传感器在工业4.0时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最底层和最前沿,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物联网行业市场规模迅速扩大。据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物联网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按照年复合增长率24%来计算,预计到2020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达2.2万亿元。

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在此背景下,传感器市场的也得到进一步增长。据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为1815亿元,在2018年突破2000亿元。到了2019年,传感器扩大应用范围,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初步测算规模达2310亿元。

传感器市场前景广阔,国内企业纷纷布局其中。目前,我国传感器上市企业多达66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域。此外,珠三角区域、京津地区、中部地区分布相当。据统计,长三角区域传感器上市企业占比达38%,有企业25家;珠三角区域占比17%,有企业11家;中部地区同样占比17%,有企业11家;京津地区占比15%,有企业10家;东北地区占比3%,有企业2家。

具体来看,长三角区域传感器上市企业主要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珠三角区域即分布于广东省;中部地区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二)视频监控

近年来,我国监控系统市场经历了持续强劲的发展。其中,视频监控市场的发展速度超过全球其他地区。据数据统计,2012-2016年我国视频监控行业增长率均保持在15%以上。2017年,我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突破2000亿元。初步估算2019年,中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达到2790亿元。到2020年底,全国视频监控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典型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前端监视设备、传输设备、后端存储、控制及显示设备这五大部分组成,其中后端设备可进一步分为中心控制设备和分控制设备。前、后端设备有多种构成方式,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可称作传输系统)可通过电缆、光纤、微波等多种方式来实现。

国内视频监控产品生产企业众多,竞争激烈。目前,国内主要的视频监控产品生产企业有海康威视、CSST、浙江大华、大立、北京国通创安、天津天地伟业、亚安、深圳艾立克、创维、美电贝尔、景阳、珠海石头电子、常州明景、敏通、TCL、H3C等300余家,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

国外品牌主要有松下、索尼、泰科、三星、LG、博世、霍尼韦尔等。

视频监控行业具有优质的行业属性,需求抗周期,未来成长动能主要来自政府、行业应用及民用三级市场,其中政府占30-40%份额,平安城市是其中最主要项目。我国视频监控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几年市场规模将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幅。

二、智慧旅游产业链——通信网络层

(一)固网宽带

根据宽带发展联盟发布的2019年第三季度《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第三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37.69Mbit/s,环比上季度提升了6.3%,同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2.7Mbit/s,年度提升幅度达到50.8%;我国移动宽带用户使用4G网络访问互联网时的平均下载速率达到24.02Mbit/s,同比去年同期提升幅度也达到了11.9%。相关数据情况表明,我国固定宽带用户体验速率提升快速,移动宽带网络速率也在稳步提升,网络提速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光纤宽带用户占比超过91%,宽带用户持续向高速率迁移,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已占总用户数的80.5%;4G用户占移动电话用户已达79.1%,这些指标均位居全球前列。固定宽带下载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全国前三位,且上海、北京已率先超过了40Mbit/s,江苏、河南紧随其后。全国主要城市排行榜上,上海、北京、南京、郑州、天津位居前五位。

各基础电信企业中,中国电信最高达到38.20Mbit/s,其次是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4G网络下载速率方面,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的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排在全国省级行政区前五位;电信运营企业中,中国联通的4G网络用户下载速率最高。

(二) 5G

2020年以来,各地加快布局5G,三大运营商也发布了5G建设计划。近日,三大运营商均已公布2019年度财报,都披露了2020年5G投资计划。据投资计划显示:三大运营商2020年将建50万个基站。其中,中国移动将新建25万个5G基站,另外,中国电信将与中国联通共建约25万个5G基站,覆盖全国所有地市级(含)以上城市。具体来看:

根据相关预测,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3.6万亿元。按照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测算,2020年,5G间接拉动GDP增长将超过4190亿元;2025年,间接拉动的GDP将达到2.1万亿元;2030年,5G间接拉动的GDP将增长到3.6万亿元。十年间,5G间接拉动GDP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到2020年,中国或成为全球最大5G市场。

(三) 物联网

物联网技术是支撑“网络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基础,在推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球各国尤其是美国、欧盟、日韩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物联网发展,积极进行战略布局,以期把握未来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主动权。据了解,2018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已经达到70亿台;到2020年,活跃的物联网设备数量预计将增加到100亿台,到2025年将增加到220亿台。

近几年来,物联网概念加快与产业应用融合,成为智慧城市和信息化整体方案的主导性技术思维。当前,物联网已由概念炒作、碎片化应用、闭环式发展进入跨界融合、集成创新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深度交汇,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从产业规模来看,全国物联网近几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3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同比增长36.9%,其中传感器产业突破1200亿元,RFID产业突破300亿元;2014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6000亿元,同比增长24%;截止到2015年底,随着物联网信息处理和应用服务等产业的发展,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增至7500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5%。

十三五以来,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到2018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1.43万亿元。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全国物联网终端用户已达4.65亿户。未来物联网市场上涨空间可观。预计2020年中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预计“十三五”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4%。

三、智慧旅游产业链——平台服务层

(一)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平台也称为云平台,是指基于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服务,提供计算、网络和存储能力。云计算平台可以划分为3类:以数据存储为主的存储型云平台,以数据处理为主的计算型云平台以及计算和数据存储处理兼顾的综合云计算平台。

 “云”实质上就是一个网络,狭义上讲,云计算就是一种提供资源的网络,使用者可以随时获取“云”上的资源,按需求量使用,并且可以看成是无限扩展的,只要按使用量付费就可以。从广义上说,云计算是与信息技术、软件、互联网相关的一种服务,这种计算资源共享池叫做“云”,云计算把许多计算资源集合起来,通过软件实现自动化管理,只需要很少的人参与,就能让资源被快速提供。

目前,中国云计算市场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容器、微服务等技术的不断成熟,推动着云计算的变革。随着云计算的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云计算的应用已深入达到政府、金融、工业、交通、物流等传统行业。当前,中国的云计算市场规模整体规模较小,与全球市场规模仍存在一定的差距。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伴随着企业逐渐倾向于追求数字化商业战略,传统IT服务向云端服务转变,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在国内,2019年中国云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将超1000亿元左右。

从云计算产业的企业分布来看,目前全国各省市范围内均有分布。其中云计算企业分布主要以北京以及东部沿海地区为主。云计算企业分布最多的是在北京,数量近50家;其次,广东省则分布有31家,上海为20家,其余省份均在10家及以下。

(二)网络支付

2016 年,移动支付取代银行卡收单成为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最大的业务类型,用户支付账户主导权也由银行转移到以阿里、腾讯为代表的头部互联网机构手中。

根据人民银行 2010 年 6 月颁发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第三方支付指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和受理、银行卡收单等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第三方支付包括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预付卡等业务。

根据央行官网,截至2019年4月底,市面上剩余237家持牌支付机构正常运营,共拥有523张支付牌照。其中,预付卡受理148张,预付卡发行143 张,两者占比超过50%;其次,互联网支付牌照共110张,占比 21%;银行卡收单牌照共60 张,占12%。

 

据易观统计,2019Q4 我国第三方支付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规模约为 6 万亿元,环比降低 23%。支付宝、腾讯金融和银联商务三者市场份额总和达到 70%。2019 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约为 25 万亿元,与去年相比整体规模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监管趋严及受到部分 P2P平台爆雷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个人业务(包括转账业务、信用卡还款业务等)和线上消费(包括网络购物、O2O、航空旅行等)随着 PC端到移动端支付习惯的转移,其占比相较之前也有所减少。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8亿,较2018年底增长1.68亿,占网民整体的85.0%;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7.65 亿,较2018年底增长1.82亿,占手机网民的85.3%。

在过去的2019年,网络支付覆盖领域日趋广泛,加速向垂直化应用场景渗透,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网络支付业务稳步增长,有力拉动消费升级。一是网络支付业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数据显示,2019年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7199.98亿笔,处理业务金额249.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7%和20.1%,实现较快增长。二是移动支付有力拉动消费增长。非现金支付工具与大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不仅重塑了居民个人的消费行为,变革了企业的商业模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各地区居民的消费增长。三是移动支付优化大众家庭消费结构。研究49表明,移动支付可促进我国家庭消费增长16.0%,使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占比)降低1.7%,同时带动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实现大幅增长,幅度明显高于食品、衣着、居住等生存性消费。

网络支付正成为境内企业走出国门,国外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活跃领域。一是网络支付业务走出国门、境外业务快速发展。居民出境旅游需求日益增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化发展需求日渐强烈,越来越多的网络支付企业大力拓展跨境业务。例如, 2019年2月,支付宝全资收购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WorldFirst)后,在全球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数目已超过250家;5月,网易支付上线跨境收款平台“收结汇”业务,旨在助力境内卖家实现资金的收款与结汇,支持自有电商业务出海。二是支付行业逐渐成为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先行者。在国家放开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限制后,2019 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贝宝(PayPal) 收购国付宝70%的股权,标志着首家外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入境内市场; 11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Visa、 Mastercard等五大国际卡组织与腾讯开展合作,使境外开立的国际信用卡能够绑定微信支付,目前已支持电商购物、旅行预订等国内消费场景。

网络支付与科技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动行业效能提升。物联网、近场通讯等新技术在垂直领域加速渗透,不断催生并变革着相关支付方式与形态。例如,在交通出行领域,基于感应识别、数据联网交换等技术的ETC (Electronic TollCollection,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12月10日,全国ETC客户累积达1.85亿,2019年全年新增1.05亿,全国高速公路出入口客车ETC平均使用率达到70.0%。此外,随着技术与支付的融合加深,支付企业竞争焦点正逐渐转向技术。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为代表的人机交互技术和以防攻击、防诈骗等为代表的风险控制技术在网络支付领域应用日趋广泛。

四、智慧旅游产业链——服务载体层

(一)智能终端普及度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推动着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张,用户规模不断攀升。互联网行业持续稳健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28,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新增网民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4.9个百分点。

截至2020年3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8.97亿,较2018年底新增手机网民7992万,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3%,较2018年底提升0.7个百分点。

(二)智能手机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为3.69亿台,而2018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为3.96亿台,同比减少约2700万台。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4G手机即可满足日常需要,在一定时间内,5G手机市场不会迎来明显增长。同时,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也受市场饱和等因素,将维持低位运行。

2020年5月全国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下降,2020年5月全国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为11028.2万台,同比下降9%。2020年1-5月全国移动通信手持机产量为46323.9万台,同比西甲16.5%。

据信通院数据显示,2020年5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1564.3万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46.3%;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累计出货量4608.4万部,占比为37.0%。

(三)平板电脑

2020年一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373万台,受疫情影响,工厂产能同比下降29.8%。IDC认为,在此次疫情影响下,未来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将会更加常态化,沉寂多年的平板电脑需求将会明显提升。

2019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触底反弹,出货量在连续四年同比下降后,终于开始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复苏,出货量达2241万台,自2015年以来首次出现反弹,同比增长0.8%。

数据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平板电脑市场出货量约373万台,其中Slate Tablet(传统直板式平板电脑)出货量约167万台,同比下降63.3%;DetachableTablet(可插拔键盘平板电脑)出货量约206万台,保持168.2%的大幅同比增长。

五、智慧旅游产业链——服务对象层

(一)游客

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稳步增长,入境旅游市场基础更加牢固。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8.4%。其中,城镇居民44.71亿人次,增长8.5%;农村居民15.35亿人次,增长8.1%。国内旅游收入5.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7%。其中,城镇居民花费4.75万亿元,增长11.6%;农村居民花费0.97万亿元,增长12.1%。

从入境旅游市场来看,2019年全年入境旅游人数1.45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外国人3188万人次,增长4.4%;香港同胞8050万人次,增长1.4%;澳门同胞2679万人次,增长6.5%;台湾同胞613万人次,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入境旅游人数按照入境方式分,船舶占2.9%,飞机占17.4%,火车占2.6%,汽车占21.2%,徒步占55.8%。

入境过夜旅游人数6573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4.5%。其中:外国人2493万人次,增长5.5%;香港同胞2917万人次,增长3.5%;澳门同胞611万人次,增长10.4%;台湾同胞552万人次,下降0.2%。

(二)景区

旅游景区是指具有吸引国内外游客前往游览的明确的区域场所,能够满足游客游览观光,消遣娱乐,康体健身,求知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中的中心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

旅游景区按照属性分为自然景区、人文景区和人造景区三类。自然景区是以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生成的景观为依托的旅游景区,如黄山、峨眉山、张家界等。人文景区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一些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风景,它包括建筑、道路、摩崖石刻、神话传说、人文典故等,如故宫、布达拉宫、兵马俑等。人造景区是以人工建造为主,以特定主题为引导的旅游景区,如深圳锦绣中华、世界之窗、欢乐谷等。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全国景区都处于关闭状态。随着疫情逐渐稳定,景区也逐步开放。截至6月22日,全国已经有10064家A级旅游景区恢复开放。端午假期,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继续按照不超过最大承载量的30%来执行,同时要严防人员瞬时聚集。

(三)酒店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到2019年第四季度,全国星级饭店统计管理系统中共有星级饭店10130家。共有7434家星级饭店通过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审核,其中包括一星级25家,二星级988家,三星级3565家,四星级2117家,五星级739家。

全国星级饭店第四季度平均房价为378.55元/间夜,同比增加6.26%;平均出租率为56.70%,同比下降1.27%;每间可供出租客房收入为214.65元/间夜,同比增加4.91%;每间客房平摊营业收入为40424.51元/间,同比增加5.40%。

从各省市来看,在第四季度各省市星级酒店(经审核通过的)数量上,共有5个地区酒店数量超过500家,其中广东省以683家星级酒店位列第一,营业收入为51.23亿元,餐饮收入占比40.79%;客房收入占比45.45%;排名第二的是浙江省,星级酒店数量为566家,营业收入为45.25亿元。山东省星级酒店数量551家排名第三位,营业收入为28.94亿元。

从2019第四季度各地区星级酒店经营情况看,共有2个地区营收超50亿元,分别是北京68.42亿元,其中餐饮收入占比27.85%,客房收入占比48.15%;广东521.23亿元排名第二。上海市195家星级酒店实现营业收入49.42亿元,排名第三。另外,全国共有15个地区营收超10亿元。

(四)旅行社

根据文旅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国旅行社总数为38943家(按2019年第四季度旅行社数量计算)。

从全国旅行社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旅行社数量较多,合计占全国旅行社总量超70%。旅行社数量在2500家以上的有5个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和山东,数量最多的广东为3281家。海南、西藏、宁夏、新疆兵团4个地区旅行社数量少于500家,最少的新疆兵团为162家。旅行社数量在500-1000家的有12个地区,1000-1500家的有8个地区,1500-2000家的有3个地区。2019年全国各省市旅行社数量排名如下:

从各省市旅行社接待人次数来看,2019年全国旅行社共接待人数18472.66万人次。从接待人次来看,江苏省接待游客人数最多,全年共接待人数2313.46万人次,位列全国第一。浙江接待人次2247.07万人次,排名第二位。湖北以接待人数1615.09万人次排名第三位。2019年全国各省市旅行社接待人次数排名如下: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司发布了《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名单》,确定“以信用为基础的旅游行业新型监管平台”等58个案例为2020年度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

近年来,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科技+各行各业的融合发展逐渐成为时代新趋势。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旅游业造成了重创,“科技+文旅”逆势上扬,“云直播”、“云旅游”成为热词,疫情期间,以数字化内容为核心的文旅信息化产品,推动旅游业线上线下融合一体化发展。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市场发展环境、智慧旅游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智慧旅游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智慧旅游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智慧旅游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智慧旅游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智慧旅游。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智慧旅游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智慧旅游。


报告目录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分析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

第一章 智慧旅游的基本概述
1.1 智慧旅游的内涵及系统架构
1.2 智慧旅游的主要内容
1.3 智慧旅游的应用效益
第二章 2018-2020年国际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动态
2.1 国际智慧旅游行业发展综况
2.1.1 全球旅游业发展规模上升
2.1.2 国际旅游信息化建设深化
2.1.3 国际智慧旅游商业模式
2.1.4 澳大利亚智慧旅游市场定位
2.2 北美地区
2.2.1 智慧旅游建设状况
2.2.2 美国在线旅游公司动态
2.2.3 加拿大推崇自助智慧游
2.3 欧洲地区
2.3.1 智慧旅游建设状况
2.3.2 欧盟开发智能导游软件
2.3.3 比利时“标识都市”项目
2.4 亚太地区
2.4.1 旅游市场空间广阔
2.4.2 智慧旅游建设状况
2.4.3 日本布局智能旅游市场
2.4.4 韩国推出移动旅游信息平台
2.4.5 新加坡打造智慧旅游城市
2.5 国际智慧旅游发展模式分析
2.5.1 Price Line模式
2.5.2 Home Away模式
2.5.3 Trip It模式
第三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环境
3.1 经济环境
3.1.1 国际宏观经济运行
3.1.2 国内经济运行现状
3.1.3 国内经济发展预测
3.2 社会环境
3.2.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
3.2.2 服务消费市场发展提速
3.2.3 我国进入休闲型消费阶段
3.2.4 互联网时代游客需求改变
3.3 行业环境
3.3.1 旅游业投资状况
3.3.2 旅游人数规模
3.3.3 旅游业消费规模
3.3.4 旅游业收入规模
3.3.5 自驾游市场现状
3.4 政策环境
3.4.1 智慧旅游促进政策分析
3.4.2 智慧旅游地方政策规划
3.4.3 智慧旅游指导意见发布
3.4.4 假日制度有望加快完善
3.4.5 旅游行业相关规划汇总
第四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分析
4.1 智慧旅游发展动因分析
4.1.1 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趋势
4.1.2 智慧旅游发展的推动力
4.1.3 新型科技助力智慧旅游
4.2 智慧旅游变革传统旅游运营模式
4.2.1 契合市场发展需求
4.2.2 有效实现资源整合
4.2.3 推动管理方式转变
4.2.4 旅游业将迎来二次革命
4.3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运行综况
4.3.1 旅游信息化建设阶段
4.3.2 智慧旅游市场规模分析
4.3.3 我国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4.3.4 智慧旅游建设试点推进
4.3.5 智慧票务市场发展提速
4.4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特征
4.4.1 行业整体发展提速
4.4.2 旅游信息获取便利
4.4.3 费用支付日趋成熟
4.4.4 旅游导航运行稳定
4.5 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4.5.1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问题
4.5.2 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建议
4.5.3 智慧旅游发展经验借鉴
4.5.4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对策
4.5.5 智慧旅行的实现途径
4.5.6 做好智慧旅游顶层设计
4.5.7 智慧旅游企业发展困境及建议
4.6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4.6.1 夯实信息数据基础
4.6.2 以游客体验为中心
4.6.3 技术示范创新是重点
第五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主体
5.1 政府部门
5.1.1 国家层面
5.1.2 省市级层面
5.2 旅游景区企业
5.2.1 宋城演艺布局智慧旅游市场
5.2.2 丽江玉龙打造智慧旅游系统
5.2.3 峨眉山完善智慧旅游发展战略
5.3 在线旅游平台
5.3.1 在线平台发展模式亟待变革
5.3.2 在线旅游平台布局智慧景区
5.3.3 在线平台涉足智慧酒店领域
5.3.4 在线平台探索旅游直播模式
5.4 旅行社
5.4.1 旅游社切入智慧旅游主题
5.4.2 打造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5.4.3 旅行社智慧旅游发展方向
5.4.4 旅行社智慧旅游发展路径
5.4.5 旅行社加快布局智慧旅游
5.5 通信运营企业
5.5.1 运营商开发旅游大数据
5.5.2 中国电信开展智慧旅游合作
5.5.3 移动公司签署智慧旅游协议
5.5.4 联通公司开发智慧旅游产品
5.6 互联网科技公司
5.6.1 腾讯推进智慧旅游数据合作
5.6.2 高德地图切入智慧旅游市场
5.6.3 视觉中国搭建智慧旅游平台
5.6.4 远望谷拓展智慧旅游业务
5.6.5 华胜天成搭建旅游监测平台
第六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重点内容分析
6.1 智慧旅游管理
6.1.1 管理主体分析
6.1.2 管理内容分析
6.1.3 管理平台上线
6.1.4 管理系统分析
6.1.5 数据整合及分析
6.2 智慧旅游服务
6.2.1 智慧导航服务
6.2.2 智慧导游服务
6.2.3 智慧导览服务
6.2.4 智慧导购服务
6.2.5 应用技术分析
6.3 智慧旅游营销
6.3.1 营销内容分析
6.3.2 营销意义分析
6.3.3 系统设计要求
6.3.4 微信营销应用
6.3.5 自媒体营销方式
6.3.6 大数据分析应用
6.4 虚拟旅游体验
6.4.1 虚拟旅游平台基本概述
6.4.2 虚拟旅游体验应用现状
6.4.3 虚拟旅游的营销模型
6.4.4 虚拟旅游的盈利模式
6.4.5 VR设备助力旅游市场营销
6.4.6 虚拟旅游服务3D平台建立
第七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景区建设分析
7.1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景区建设综况
7.1.1 景区旅游业发展综况
7.1.2 智慧景点的主要内容
7.1.3 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现状
7.1.4 我国智慧景区建设提速
7.1.5 智慧旅游景区排名分析
7.1.6 景区WiFi覆盖率提升
7.1.7 智慧景区未来建设方向
7.2 智慧景区SWOT分析
7.2.1 优势分析
7.2.2 劣势分析
7.2.3 机遇分析
7.2.4 威胁分析
7.3 智慧景区基础系统及设备分析
7.3.1 景区智能电子门票系统
7.3.2 景区智能监测系统
7.3.3 景区智能定位系统
7.3.4 景区自助售取票系统设备
7.3.5 景区智能电子导游机设备
7.4 景区智能电子导游系统
7.4.1 智能电子导游的定义
7.4.2 智能电子导游的优势
7.4.3 智能电子导游应用现状
7.4.4 智能电子导游市场前景
7.5 智慧景区软件应用平台开发分析
7.5.1 景区APP开发的需求
7.5.2 景区APP的基本功能
7.5.3 景区APP开发逐步加快
7.5.4 景区APP具有营销功能
7.5.5 智慧景区微信公众平台
7.6 智慧景区解决方案分析
7.6.1 解决方案的设计目标
7.6.2 解决方案的总体架构
7.6.3 解决方案的构成体系
7.6.4 解决方案的业务核心
7.6.5 一体化方案的应用价值
7.7 智慧景区细分系统分析
7.7.1 景区票务系统
7.7.2 电子商务系统
7.7.3 酒店管理系统
7.7.4 景区客源智能分析系统
7.8 旅游景区重点上市公司案例分析
7.8.1 云南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7.8.2 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
第八章 2018-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分析
8.1 2018-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运行综况
8.1.1 全球在线旅游发展模式
8.1.2 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
8.1.3 在线旅游市场交易格局
8.1.4 在线旅游企业竞争格局
8.1.5 在线旅游APP应用分析
8.2 2018-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发展特点
8.2.1 跟团旅游成为市场主流
8.2.2 移动在线旅游规模上升
8.2.3 在线定制旅游受到追捧
8.2.4 中长线在线出游比例增加
8.3 2018-2020年中国景区在线门票市场分析
8.3.1 在线景区门票市场规模
8.3.2 在线门票渠道销售市场
8.3.3 在线门票市场集中度
8.3.4 在线门票市场销售案例
8.4 2018-2020年中国在线旅游平台发展动态
8.4.1 去哪儿网
8.4.2 携程旅游网
8.4.3 途牛旅游网
8.4.4 驴妈妈旅游网
8.4.5 同程旅游网
第九章 中国智慧景区建设案例分析
9.1 瘦西湖
9.1.1 景区基本概述
9.1.2 瘦西湖成智慧景区建设先锋
9.1.3 智慧营销提升景区品牌影响力
9.2 故宫博物院
9.2.1 景区基本概述
9.2.2 故宫博物院开启智慧模式
9.2.3 故宫景区应用全景展示技术
9.3 黄山
9.3.1 景区基本概述
9.3.2 黄山智慧景区建设经验
9.3.3 黄山智慧景区建设项目
9.4 九华山
9.4.1 景区基本概述
9.4.2 九华山推进景区信息化建设
9.4.3 九华山打造智慧购票新体验
9.5 张家界
9.5.1 景区基本概述
9.5.2 张家界智慧景区建设特色
9.5.3 张家界智慧景区发展方向
9.6 泰山
9.6.1 景区基本概述
9.6.2 “智慧泰山”建设布局加快
9.6.3 泰山景区推出智慧手机APP
9.7 其他景区
9.7.1 千岛湖景区
9.7.2 峨眉山景区
第十章 2018-2020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10.1 智慧旅游创新旅游发展新模式
10.1.1 景区个性化定制服务旅游模式
10.1.2 游客服务为核心的旅游模式
10.1.3 在线旅游电子商务服务模式
10.1.4 科技化新体验式旅游模式
10.2 智慧旅游建设运营模式
10.2.1 建设运营模式设计原则
10.2.2 政府独营模式
10.2.3 政府主导运作模式
10.2.4 PPP模式
10.2.5 BOT/BT模式
10.2.6 政府补助投建模式
10.2.7 多方共同参与模式
10.3 地区推进智慧旅游模式探索
10.3.1 温州景区语音导游模式
10.3.2 青海智能设备应用模式
10.3.3 山东线上旅游服务模式
第十一章 2018-2020年中国主要省市智慧旅游建设动态
11.1 北京市
11.1.1 旅游业运行现状
11.1.2 智慧旅游发展成果
11.1.3 智慧旅游应用系统
11.1.4 搭建虚拟旅游平台
11.1.5 海淀区推出旅游APP
11.1.6 智慧旅游发展对策
11.1.7 智慧旅游发展规划
11.2 上海市
11.2.1 旅游行业运行现状
11.2.2 智慧旅游建设动态
11.2.3 智慧旅游产业布局
11.2.4 智慧旅游SWOT分析
11.2.5 智慧旅游的发展框架
11.2.6 智慧旅游的发展措施
11.2.7 政府推进智慧旅游布局
11.3 广州市
11.3.1 旅游业运行现状
11.3.2 智慧旅游移动应用
11.3.3 智慧旅游产品上线
11.3.4 高铁智慧旅游项目启动
11.4 深圳市
11.4.1 旅游业运行状况
11.4.2 华侨城引领智慧旅游行业
11.4.3 深圳市推进智慧旅游合作
11.4.4 旅游B2B企业发展动态
11.5 天津市
11.5.1 旅游业运行状况
11.5.2 智慧旅游建设综况
11.5.3 智慧旅游建设特点
11.5.4 智慧旅游建设困境
11.5.5 智慧旅游建设工程
11.6 厦门市
11.6.1 旅游业运行现状分析
11.6.2 打造旅游大数据平台
11.6.3 政府推进智慧旅游发展
11.6.4 智慧旅游建设工程汇总
11.6.5 加快智慧旅游景区建设
11.7 其他地区
11.7.1 安徽省
11.7.2 四川省
11.7.3 云南省
11.7.4 海南省
11.7.5 开封市
11.7.6 苏州市
11.7.7 丽江市
第十二章 2016-2019年智慧旅游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12.1 江苏马上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1.1 企业发展概况
12.1.2 智慧旅游布局
12.1.3 企业合作动态
12.2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
12.2.1 企业发展概况
12.2.2 主营业务分析
12.2.3 智慧旅游业务
12.2.4 智慧旅游项目
12.3 杭州天迈网络有限公司
12.3.1 企业发展概况
12.3.2 主营业务分析
12.3.3 产品案例分析
12.3.4 智慧旅游业务
12.3.1 企业发展概况
12.3.2 经营效益分析
12.3.3 业务经营分析
12.3.4 财务状况分析
12.3.5 核心竞争力分析
12.3.6 公司发展战略
12.3.7 未来前景展望
第十三章 2018-2020年智慧旅游行业投资分析
13.1 投资机会分析
13.1.1 技术完善
13.1.2 硬件支撑
13.1.3 政策优化
13.2 投资状况分析
13.2.1 智慧旅游投资热度上升
13.2.2 智慧旅游平台融资加快
13.2.3 旅游B2B平台融资进展
13.3 投融资动态
13.3.1 兰州市注资智慧旅游项目
13.3.2 桂林PPP融资项目推进
13.3.3 新中安股份加快资融进程
13.3.4 三人行公司推进智慧旅游投资
13.4 投资风险预警
13.4.1 经济运行风险
13.4.2 政策风险分析
13.4.3 行业运营风险
13.4.4 市场竞争风险
13.4.5 信息安全风险
13.5 投资对策建议
13.5.1 发展关键要素
13.5.2 加快技术创新
13.5.3 完善行业制度
13.5.4 创新投资模式
13.5.5 关注消费诉求
第十四章 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及预测
14.1 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4.1.1 旅游需求市场持续上升
14.1.2 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14.1.3 旅游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14.1.4 旅游信息化进一步推进
14.1.5 旅游行业发展规模预测
14.2 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展望
14.2.1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机遇
14.2.2 智慧景区发展前景广阔
14.2.3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趋势
14.2.4 智慧旅游行业发展机会点
14.2.5 “十三五”行业发展展望
14.3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行业预测分析
14.3.1   中国智慧旅游行业发展因素分析
14.3.2  2021-2025年中国智慧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附录
附录一: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
附录二: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
附录三:国家旅游局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

图表目录
图表 智慧旅游的内涵
图表 智慧旅游系统框架
图表 比利时“标识都市”电子数码
图表 2011-2019年美国GDP同比增长率
图表 发达经济体2017年GDP同比增长率
图表 2014-2018年美国失业率
图表 2014-2018年美国劳动力参与率
图表 2014-2018年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额同比增长率
图表 2014-2018年美国个人消费支出
图表 2012-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图表 2018年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图表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图表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
图表 服务于游客的智慧旅游
图表 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城镇和农村居民占比
图表 2018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花费增长
图表 2018年入境人数占比
图表 2018年入境人数入境方式占比
图表 2018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占比
图表 2018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增长
图表 2018年国际旅游收入
图表 我国自驾游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 智慧旅游企业应该构建与自身相适应的完整的电子商务框架
图表 关于天时同城二维码电子门票分销系统:
图表 国家智慧旅游平台六大功能
图表 智慧旅游信息系统(ITIS)的功能需求
图表 虚拟旅游体验营销模型图
图表 智慧景区的总体架构
图表 景区智慧旅游六大基本服务
图表 国内智慧景区建设内容
图表 2018年智慧旅游景区TOP20
图表 智慧景区未来建设方向
图表 景区自助售取票系统
图表 电子导游机设备
图表 人工导游与电子导游的比较
图表 智慧景区六大应用体系
图表 智慧景区一体化解决方案
图表 解决方案的技术路线图
图表 团队预定系统主要功能结构
图表 B/S架构酒店系统结构
图表 车辆进场设计
图表 车辆出场设计
图表 景区客源智能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结构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8年云南旅游主营业务分行业
图表 2018年云南旅游主营业务分地区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资产负债率水平
图表 2016-2019年云南旅游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总资产及净资产规模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营业收入及增速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净利润及增速
图表 2018年华侨城股份主营业务分行业
图表 2018年华侨城股份主营业务分地区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营业利润及营业利润率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净资产收益率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资产负债率水平
图表 2016-2019年华侨城股份运营能力指标
图表 2013-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及渗透率
图表 2013-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市场交易规模
图表 2016-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额结构
图表 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厂商份额(按交易额计算,平台维度)
图表 2018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厂商份额(按交易额计算,OTA维度)
图表 2015-2016年跟团/自助游情况
图表 2018年跟团游用户出游动机
图表 2017-2018年PC/移动端订单占比
图表 2018年移动端订单用户属性
图表 移动端在线旅游客源地分布
图表 2018年定制游用户需求特点—游玩时长
图表 2018年定制游用户需求特点——出游人数
图表 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长
图表 2019年中国在线旅游度假用户出游时间段vs出游时长
图表 2015-2019年中国在线景区门票市场规模及增长情况
图表 2018年5A景区在线门票渠道市场份额
图表 2018年4A景区在线门票渠道市场份额
图表 2018年5A景区在线门票渠道市场份额(按区域)
图表 2018年4A景区在线门票渠道市场份额(按区域)
文字:[    ] [ 打印本页 ] [ 返回顶部 ]
1.客户确定购买意向
2.签订购买合同
3.客户支付款项
4.提交资料
5.款到快递发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