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国防是我国维护国家利益最根本的要素,大国的发展必须要强有力的军事力量支撑。纵观历史,强国的崛起,无不受益于军民融合,发展于军民融合,强大于军民融合,可以说军民融合是可持续国防工业的必经之路。设立国安委、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及发布军事战略白皮书体现出新一届领导层在战略思维上更加积极强势,未来国防军事力量将是国家发展的大趋势。
军民融合一方面通过军参民扩大运用空间,壮大产业规模同时反哺军工,另一方面通过民参军可引入优秀的民用技术,通过竞争调动军企的活力促进军工技术的发展,民口企业进入军工领域,不仅可以节省国防军工的研发开支和产能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市场化的竞争,降低军方在军品上的采购成本,因此军民融合是强军的基石。
美国军民融合造就一批军工龙头企业:美国通过长期的军民融合政策,涌现出了一批以洛克希德马丁、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等为代表的跨国军工巨头企业。2013 年,在全球前 100强重工企业中,美国军工企业占 39家,销售额共7817.9亿美元,占全球前 100 强军工企业销售额的56%。
美国军民融合带动了经济发展:美国军民融合的发展不仅诞生了跨国巨头,更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由于大多数军工企业同时从事民用工业,越来越多的技术同时可以军民共用,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同时军民互补及技术转化还培育和发展了硅谷等高科技产业园区。美国军民融合发展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都强化了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目前,我国有2054 家单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其中非公有制企业 717 家(一类许可 50 家)。2014年底总装在互联网上开通运行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社会资本进入将有助于建立现代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未来10年内将很有可能诞生一批高速成长的民营军工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军工集团的产业经济结构中,军品产值占 1/3,军工高技术产业(含四民)产值占 1/3,其他民品产值占1/3。另外,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扩大。从准入数量来看,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中,军工单位占 1/3,民口企业占 1/3,民营企业占1/3,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趋势明显。从军品产值来看,2009-2013年,民口单位(含民营)军品产值占比从11.6%提高到13.4%,增速比军工集团平均水平高4 个百分点。
另外,全国多个省市成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军民融合将加速,军转民推进效率提升,同时也为优势民企带来更多机会。另外,事业单位改制的进行使得军工重组涉入深水,将为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国防科技工业体系扫清障碍。
我国军费构成长期保持稳定,装备支出占比三分之一。我国国防主要由人员费用、训练维持费和装备费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大致占三分之一。我国正在进一步强调加强后勤保障和装备发展,随着国家军费的增加,将优化武器装备规模、建立现代化军队,构建军队在信息化战争中能够有效执行任务的能力。预期随着军队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武器装备支出将达到40%以上。
我国国防费支出的构成中,装备费占军费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而欧美及亚洲的主要军事国家用于装备方面的支出占国防支出的比例大致为 40%-45%,因此,在未来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装备费在国防支出的总体比重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中美军费投入悬殊。中美对比,我国单兵装备费用远低于美军,整体军费中装备支出不及美 军的三分之一。
我国坚持特色精兵之路,裁员的同时提高单兵质量,必然需要加大装备、武器投入。目前中国军队总数为 230万人,且将在2014年至2019 年间继续裁员30万人,将军队削减到200万人,同时进行全方位的军事体制改革,精简军队组织,减少弊端,提高统筹指挥的能力和军队的效能。这表明了中国将走精兵之路,在裁减老旧装备部队的同时,优化武器装备结构,发展新型装备,提高军队信息化水平,军队单兵装备、军事武器等方面的投入将会提高。
从主战飞机的数量来看,我国各类型主战飞机数量均低于美国的水平,部分类型战斗机数量甚至要少于日本。据统计,美国作战飞机数量为3529架,我国数量仅为 1504 架,仅为美国数量的二分之一左右。空军作战能力与美国相差巨大,也难以达到覆盖我国领土巡航的要求。
从战斗机类型看,我国战斗机装备落后,空军战斗力不足,与美国差距巨大:
我国第二代机机型占比达到 81.83%,第三代机占比仅为1.58%,第四代机占比为0,第二代机型难以满足现代国防战争要求。
相比美国,第三代机占比 73.18%,第四代机占比 8.05%,所以,发展我军自主机型,大规模制造高水平军机迫在眉睫。
军工产业链由军方的订单推动,供应方层级较多,利益分配受总设计单位和关键技术单位主导。军工产业链的需求来源于军方,军方的订单决定了军工集团的销售情况。我国军工行业按接触武器层级不同,从上到下分为总体(主机所)、分系统、二级配套、三级配套和元器件原材料供应商等几个层级。总体(主机所)是总体设计单位,在拿到订单后,将负责武器的总体设计、指标分配、综合协调和总装;各级配套则配合总体进行武器部件生产;上游的供应商是生产电子元器件、专用芯片、电源配电、电池、电路等;原材料供应商提供基础材料。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市场发展环境、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报告目录
2020-2024年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第一章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相关概述
1.1 军民融合基本介绍
1.1.1 军民融合定义及内涵
1.1.2 军民深度融合标志
1.1.3 军民融合指标体系
1.1.4 军民融合发展范围
1.2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简述
1.2.1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基本内涵
1.2.2 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分类
1.2.3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特征简述
1.2.4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影响因素
第二章 2018-2020年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分析
2.1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分析
2.1.1 行业扶持政策
2.1.2 行业发展阶段
2.1.3 市场发展规模
2.1.4 行业投资情况
2.1.5 发展建议分析
2.1.6 行业发展态势
2.2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状况分析
2.2.1 基地发展意义
2.2.2 发展进程解析
2.2.3 区域分布状况
2.2.4 基地发展特色
2.2.5 发展模式分析
2.3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瓶颈
2.3.1 知识产权政策不完善
2.3.2 信息渠道未有效融合
2.3.3 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2.3.4 公共服务体系不配套
2.3.5 军民用标准暂不统一
2.4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路径
2.4.1 建立军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2.4.2 构建产业园区科学管理体制
2.4.3 持续促进产业园区综合建设
2.4.4 精练园区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2.4.5 加强聚集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第三章 2018-2020年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认定及项目建设情况
3.1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认定分析
3.1.1 产业基地认定条件
3.1.2 产业基地认定要求
3.1.3 产业基地认定情况
3.2 中国区域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3.2.1 湖南军民融合示范基地办法
3.2.2 成都特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
3.2.3 江苏军民融合基地认定办法
3.2.4 河北军民融合基地认定办法
3.2.5 绵阳军民融合企业认定办法
3.3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项目发展动态
3.3.1 上海沪工航天军工建设
3.3.2 国研科技军民融合产业园
3.3.3 郑州二七区军民融合产业
3.3.4 钢研高纳军民融合项目
3.3.5 额济纳旗军民融合建设
第四章 2018-2020年中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4.1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背景
4.1.1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概述
4.1.2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现状
4.1.3 产业集群发展存在问题
4.1.4 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4.1.5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案例
4.2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集群化发展路径
4.2.1 军民融合集群化发展内涵
4.2.2 军民融合集群化发展特征
4.2.3 军民融合集群化发展系统
4.2.4 军民融合集群化动力机制
4.2.5 军民融合集群化实现模式
4.3 政府扶持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的策略分析
4.3.1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组织形式
4.3.2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分析
4.3.3 重庆璧山工业园区军民融合发展
4.3.4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问题分析
4.3.5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政府扶持策略
4.4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
4.4.1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主体关系
4.4.2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影响因素
4.4.3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模式分析
4.4.4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第五章 2018-2020年中国华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5.1 军民结合•北京大兴区
5.1.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5.1.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5.1.3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5.1.4 基地未来建设思路
5.2 军民结合•河北邯郸经济开发区
5.2.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5.2.2 产业集群发展情况
5.2.3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
5.2.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5.3 军民结合•内蒙古包头青山区
5.3.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5.3.2 基地主导产业情况
5.3.3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
5.3.4 未来建设发展规划
5.4 军民结合•山西长治市城南工业园区
5.4.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5.4.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5.4.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5.4.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5.5 军民结合•河北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
5.5.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5.5.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5.5.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5.5.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六章 2018-2020年中国西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6.1 西安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
6.1.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6.1.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6.1.3 基地发展动态分析
6.1.4 基地产业发展策略
6.1.5 基地创新实践经验
6.2 军民融合(航天)•陕西西安市
6.2.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6.2.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6.2.3 基地项目建设动态
6.2.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6.2.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6.3 军民结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6.3.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6.3.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6.3.3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6.3.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6.3.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6.4 军民结合(航空)•陕西汉中航空产业园
6.4.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6.4.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6.4.3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6.4.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6.4.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七章 2018-2020年中国中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7.1 军民结合•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
7.1.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7.1.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1.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7.1.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2 军民结合•湖北襄阳樊城区
7.2.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7.2.2 主要产业发展情况
7.2.3 地方相关政策措施
7.2.4 未来建设发展思路
7.3 军民结合•湖北孝感经济开发区
7.3.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7.3.2 基地主导产业情况
7.3.3 地方政府支持政策
7.3.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4 军民融合•湖北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7.4.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7.4.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4.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7.4.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5 军民结合•湖南株洲
7.5.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7.5.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5.3 基地项目建设动态
7.5.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6 军民结合•湖南平江工业园区
7.6.1 园区建设总体情况
7.6.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6.3 地方政府扶持政策
7.6.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7 军民结合•河南洛阳涧西区
7.7.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7.7.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7.3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7.8 军民结合•湖南湘潭雨湖区
7.8.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7.8.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7.8.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7.8.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八章 2018-2020年中国西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8.1 军民结合•四川绵阳科技城
8.1.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8.1.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8.1.3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1.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8.2 军民结合•四川广元
8.2.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8.2.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2.3 支持政策与措施
8.2.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3 军民融合•四川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
8.3.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8.3.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3.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8.3.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4 军民结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
8.4.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8.4.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8.4.3 基地主导产业情况
8.4.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8.4.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5 军民结合•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
8.5.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8.5.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5.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8.5.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6 军民结合•重庆璧山工业园
8.6.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8.6.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6.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8.6.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7 军民结合•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
8.7.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8.7.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8.7.3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7.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8.7.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8.8 军民结合•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
8.8.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8.8.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8.8.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8.8.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九章 2018-2020年中国东北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9.1 军民结合(装备制造)•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
9.1.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9.1.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9.1.3 地方支持政策措施
9.1.4 基地未来发展规划
9.2 军民结合•辽宁铁岭经济开发区
9.2.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9.2.2 基地项目投资动态
9.2.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9.2.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9.3 军民结合•大连登沙河产业区
9.3.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9.3.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9.3.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9.3.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十章 2018-2020年中国华东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分析
10.1 军民结合(民用航天)•上海闵行区
10.1.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10.1.2 基地运行情况分析
10.1.3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1.4 基地发展支持政策
10.1.5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2 军民结合•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0.2.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10.2.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2.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2.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3 军民融合•安徽蚌埠禹会区产业示范基地
10.3.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10.3.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3.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3.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4 军民结合•宁波鄞州区
10.4.1 基地建设总体情况
10.4.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4.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4.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5 军民结合(直升机)•江西景德镇
10.5.1 基地建设发展情况
10.5.2 基地主导产业情况
10.5.3 基地项目投资动态
10.5.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6 军民结合•福建宁德
10.6.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10.6.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6.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6.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7 军民融合(机械制造)•福建龙岩
10.7.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10.7.2 基地项目投资情况
10.7.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7.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10.8 军民结合•江苏丹阳
10.8.1 基地建设基本情况
10.8.2 主导产业发展情况
10.8.3 基地发展政策措施
10.8.4 基地未来建设规划
第十一章 2018-2020年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分析
11.1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分析
11.1.1 基础条件分析
11.1.2 确定基地导向
11.1.3 经济效益评价
11.1.4 园区规划路径
11.2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具体规划路径
11.2.1 以龙头骨干企业为基础
11.2.2 以打造产业链为纽带
11.2.3 以政府政策为支持
11.2.4 以创新平台建设为保障
11.2.5 以军民研发能力为耦合
11.3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模式
11.3.1 建设模式分析
11.3.2 依托型模式
11.3.3 嵌入型模式
11.3.4 互动型模式
11.4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策略
11.4.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1.4.2 建立健全运行机制
11.4.3 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11.4.4 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第十二章 中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前景趋势分析
12.1 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12.1.1 军民融合势在必行
12.1.2 军民融合整体趋势
12.1.3 社会资本参与趋势
12.1.4 重点领域发展趋势
12.1.5 新兴领域发展前景
12.1.6 法治保障建设趋势
12.2 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发展趋势
12.2.1 集中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
12.2.2 集中布局优化生产流程
12.2.3 集中布局加速产业孵化效率
12.2.4 集中布局提高产业向心力
图表目录
图表1 军民融合及航天领域相关政策
图表2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阶段
图表3 2013-2017年我国军民融合总产值统计表
图表4 央地军民融合基金发展情况
图表5 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省份分布图
图表6 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分批次认定表
图表7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企业参与主体
图表8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图表9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示意图
图表10 国防工业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系统结构
图表11 工龙头企业牵引发展模式
图表12 军民融合基地培育转化模式
图表13 区域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组织形式
图表14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企业参与主体
图表15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图表16 陕西航空军民融合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示意图
图表17 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创新主体间的关系
图表18 国防需求拉动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军转民”协同创新模式
图表19 民用需求拉动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民参军”模式
图表20 规划路径图
图表21 军民融合划分示意图
图表22 依托型模式
图表23 嵌入型模式
图表24 互动型模式
图表25 2019年重点领域军民融合将向纵深发展
图表26 2019年军民融合发展建设趋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