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引领,地方政府积极推进,我国5G实现快速发展
2013年,工信部、发改委与科技部成立IMT-2020推进组,主要职责是推动我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2015年到2018年期间,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主要从技术标准、网络建设及产业应用三方面强化我国5G布局。2019年1月,各省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5G的政策,26个省份的政府工作报告将5G列为发展重点。 今年6月,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及广电发放了5G牌照,意味着我国提前进入5G商用阶段。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各省政府积极推动下,我国5G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用户对5G的认知度
用户对5G的认知度高,认为5G对生活的影响大
5G的明星效应,吸引了各界企业。高密度的新闻、广告、展会宣传,使5G已成为家喻户晓的通信技术。调研结果显示,57.2%的用户比较了解或非常了解5G,87.1%的用户认为 5G将会为生活带来较大或很大的影响。可见,现阶段用户对5G的认知度高,且认为5G对生活的影响大。
网络:网络是应用的基础和保障
用户对5G网络的期待
76.6%的用户希望2021年之前能够使用5G网络
对5G网络性能的追求与对5G应用的向往,是用户希望能够尽早使用5G网络的主要原因。调研结果显示,8.9%的用户希望2019年能够用上5G网络,67.7%的用户希望2020年能够用上5G网络。不同区域用户对5G网络的期待基本保持一致,与区域的发达程度弱相关。整体来看,76.6%的用户希望在2021年之前用上5G网络。网络是应用的基础。若要满足用户需求,运营商需要加速5G网络的部署。
5G网络建设资金投入
5G基站数量增加导致网络建设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
手机之所以能够随时随地的打电话与上网,是因为有很多基站在实时提供网络服务。与路由器的特点相似,单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是有限的,超出基站覆盖范围,手机将无法正常通信。基站分为室外基站与室内基站,一般室外基站标配是三面天线,三面天线的夹角呈120度,因此单个基站覆盖的范围接近于圆形。覆盖的半径主要取决于使用的频率,频率越高,覆盖半径越小。为保障在室外手机随时随地通信,需要很多基站编织成一张网,进行无缝覆盖,可见使用的频率越高,需要的基站数量越多。无线通信网络室内覆盖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室外基站天线对打来实现室内覆盖,但效果一般。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基站与天线组成)进行覆盖,效果较好。相较于4G,5G频率高,室内高价值应用场景多的特点,导致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站来实现5G网络无缝覆盖。基站数量增多,基站建设成本相应增高,因此,5G网络建设需要更高的资金投入。
5G网络建设速度
运营商需加速部署5G网络来满足用户尽早使用5G网络的需求
前文调研数据显示,76.6%的用户希望在2021年之前能够使用5G网络。然而网络建设要经历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四个阶段,在网络建设前期,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网络规划是根据5G建设频率与实际物理环境规划该区域要建设的基站数量及站址位置。网络建设是根据规划方案进行站址的选择,配套设施的建设及基站的安装施工。由此可见,在标准,设备已成熟的前提下,5G网络的建设速度受运营商资源与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投入、频率资源及站址资源三方面。持续的资金投入是5G网络建设的基本保障。优质的频率资源有助于提升5G网络的规划和建设效率。丰富的存量站址有利于5G网络的快速部署。可见,网络建设耗时耗力,要满足用户需求,运营商需要充分发挥资源与能力优势加速建设5G网络。
5G网络建设质量
运营商需要建设高质量的5G网络来保障用户感知
对高速率、高可靠性、低时延的追求是用户希望尽早使用5G网络的主要原因。然而5G高速率、高可靠低时延的实现,除了需要5G关键技术的支撑,也需要高质量的5G网络作为保障。覆盖、干扰及容量是影响用户感知的主要因素,也是评价5G网络质量的重要指标。在网络建设前期,运营商的资金投入与使用频率是影响5G网络质量的主要原因。资金投入决定运营商能够建设的基站数量,在合理范围内,基站数量越多,网络覆盖越好。运营商拥有的频段数量与质量也将影响5G网络的覆盖。若运营商拥有的频率资源丰富,则可采取多频组网提升覆盖效果。运营商拥有的频率越低覆盖效果越好。在网络建设后期,5G的网络质量主要取决于运营商的优化能力。整体来看,5G网络的质量主要受运营商的资源与能力的影响。可见,为保障用户感知,运营商需要充分发挥其资源与能力优势,快速建设高质量的5G网络。
本公司出品的研究报告首先介绍了中国5G行业市场发展环境、5G行业整体运行态势等,接着分析了中国5G行业市场运行的现状,然后介绍了5G行业市场竞争格局。随后,报告对5G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中国5G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预测。您若想对5G行业产业有个系统的了解或者想投资中国5G行业,本报告是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研究报告数据主要采用国家统计数据,海关总署,问卷调查数据,商务部采集数据等数据库。其中宏观经济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部分行业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及市场调研数据,企业数据主要来自于国统计局规模企业统计数据库及证券交易所等,价格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市场监测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