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近年来可穿戴设备概念持续火热。可穿戴设备,即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到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一种便携式设备。可穿戴设备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备,更是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穿戴设备将会对我们的生活、感知带来很大的转变。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产品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意念控制、健康穿戴、体感控制、物品追踪等。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娱乐、运动健康是热点;产品功能方面,互联(NFC、Wifi、蓝牙、无线)、人机接口(语音、体感)、传感(骨传感、人脸识别、地理定位、各类传感器)是该类产品必不可少的功能。
市场规模平稳增长
得益于可穿戴设备种类的增加、产品技术的渐趋成熟、用户体验的提升、价格的下降以及各大厂商的积极投入研发,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井喷期。根据IDC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7321万台,同比增长28.5%,其中,第四季度出货量为2269万台,同比增长30.4%。
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1950万台,同比增长 34.7%。相对于不断下滑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
小米持续领先市场
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整体市场排名前五大厂商分别是小米、华为、苹果、步步高和奇虎360,出货量分别为1697.4、928.2、821.3、524.1、241.5万台,占比分别为23%、13%、11%、7%和3%,合计占的市场份额超过50%。
小米手环在2018年第四季度表现环比增长,同比略微下滑,主要依靠耳机和手表产品实现同比增长。另外,华为在可穿戴设备市场呈现多条产品线共同拉动的效果,包括华为Talk Band B5手环、荣耀手环4等产品。这使得华为2018年第四季度可穿戴设备同比增长达到了206.1%。得益于AirPods的快速发展,苹果在2018年第四季度实现同比增长。
在2019年第一季度的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小米依然拿下了第一名的成绩。该季度,小米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出货量达到427.9万台,市场份额达到21.9%,也即超过了五分之一。
“三权分立”局面形成
从品类分布来看,可穿戴设备呈现出“三权分立”的局面,手表、手环、耳机产品占据了超过90%的市场份额。其中耳机产品的异军突起与现如今原来越多的手机产品取消3.5mm耳机接口这个原因不无关系。可以说是手机上的一个小改变推动了一个产业的发展。2016年9月,苹果发售了一款售价159美元的蓝牙耳机AirPods,左右耳机不通过线缆连接,支持自动播放、降噪等功能,并可感应触摸操作。AirPods自开售后便大受市场欢迎。2018年第四季度,苹果AirPods销量为580万台,登上智能耳机类榜首。
行业整体投资热度下降
2015-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投融资笔数有所下降,投资金额较为波动。与2015年相比,2017年投资笔数下降46%,投资金额下降34%,单笔投融资活动的平均金额上升24%。2018年1-11月,中国可穿戴设备企业融资额约为11.78亿元。融资金额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投资机构要开始规避高估值的风险,而且对于可穿戴设备带来的几乎类似的功能感到疲劳。
部分企业仍有大额融资
从产品分布来看,智能眼镜相关产品(包括光感眼镜、AR/VR眼镜、运动眼镜等)获得的投融资笔数最高,占比为14%;其次为智能手表和智能手环(包括智能定位、移动支付、体感游戏、生物数据监测等),占比为11%;其他产品也占据了较高的比重,包括脖圈、智能服装、智能医疗产品、智能玩具、智能手套、体感运动芯片等。
近年来,国内外获得投资金额较高的机构主营产品以智能眼镜、虚拟现实眼镜居多。此外,部分掌握了核心技术的企业获得的投资笔数和投资金额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平。
5G推进可穿戴设备物联网浪潮
2019年6月4日,随着工信部正式公布中国将于近期发放5G商用牌照,中国正式跨入5G时代。
5G的真正意义在于打开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5G商用产品也将突破以往的手机、电脑和智能穿戴设备,更多的人工智能产品将进入公众视野并成为生活标配。未来将是5G与物联网碰撞的时代,可穿戴设备将迅速普及,成为物联网的重要入口与应用终端。
报告目录
2020-2024年可穿戴设备行业投资机会深度调研及产业供需格局预测研究分析报告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http://www.reporthb.com/
第一章 可穿戴设备基本概述
1.1 基本概念
1.2 应用技术
1.3 产品演进
1.4 发展意义
第二章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分析
2.1 可穿戴设备产业发展规模
2.1.1 出货量分析
2.1.2 产品形态分布
2.1.3 产品信息对比
2.2 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分析
2.2.1 市场竞争格局
2.2.2 互联网巨头发力
2.2.3 商业银行涉足
2.2.4 电信运营商布局
2.3 可穿戴设备市场实力矩阵分析
2.3.1 实力矩阵整体分析
2.3.2 领先者象限分析
2.3.3 创新者象限分析
2.3.4 务实者象限分析
2.3.5 补缺者象限分析
2.4 可穿戴设备技术及应用状况分析
2.4.1 最新技术动态
2.4.2 重点应用领域
2.5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5.1 市场发展不足
2.5.2 技术标准落后
2.5.3 信息安全问题
2.5.4 行业挑战分析
2.6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建议
2.6.1 市场发展策略
2.6.2 技术发展关键
2.6.3 产业促进建议
2.6.4 商业模式探索
第三章 可穿戴设备区域发展案例——深圳市
3.1.1 产业政策分析
3.1.2 产权联盟成立
3.1.3 产业基础良好
3.1.4 产业发展现状
3.1.5 行业问题分析
3.1.6 未来发展规划
第四章 可穿戴设备市场消费情况调查
4.1 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认知度分析
4.1.1 市场转化率
4.1.2 产品认知率
4.1.3 产品使用率
4.1.4 品牌占有率
4.1.5 用户期待开发领域
4.2 可穿戴设备市场消费行为分析
4.2.1 产品购买情况
4.2.2 价格接受范围
4.2.3 消费购买因素
4.2.4 功能需求情况
4.2.5 用户偏好特征
4.2.6 产品宣传渠道
4.3 可穿戴设备市场消费趋势及策略分析
4.3.1 需求趋势分析
4.3.2 消费趋于理性
4.3.3 营销机会分析
4.3.4 用户粘度策略
4.3.5 市场发展策略
第五章 消费类可穿戴设备市场分析
5.1 智能眼镜
5.1.1 产品和功能简介
5.1.2 全球新品开发情况
5.1.3 国内线上市场销售
5.1.4 智能眼镜价格水平
5.1.5 智能AR眼镜产品
5.2 智能手表
5.2.1 产品和功能分析
5.2.2 全球市场现状
5.2.3 国内市场规模
5.2.4 消费行为分析
5.2.5 典型产品介绍
5.2.6 儿童市场火热
5.3 智能手环
5.3.1 产品和功能分析
5.3.2 市场运行状况
5.3.3 市场品牌分析
5.3.4 价格范围分析
第六章 医疗类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分析
6.1 医疗类可穿戴设备产品开发分析
6.1.1 产品的作用
6.1.2 产品应用场景
6.1.3 产品技术分析
6.1.4 国外产品开发
6.1.5 国内新品动态
6.2 医疗类可穿戴设备市场综合分析
6.2.1 行业驱动因素
6.2.2 商业模式分析
6.2.3 市场竞争格局
6.2.4 消费者认知度
6.3 医疗类可穿戴设备市场投资方向及发展潜力
6.3.1 市场投资方向
6.3.2 产品应用方向
6.3.3 市场潜力分析
6.3.4 投资规模预测
第七章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分析
7.1 产业链环节
7.1.1 产业链概述
7.1.2 产业链竞争现状
7.1.3 上游硬件发展分析
7.1.4 下游软件发展分析
7.2 产业链上游
7.2.1 传感器行业
7.2.2 芯片行业
7.2.3 电池行业
7.3 产业链中游
7.3.1 人机交互行业
7.3.2 语音交互行业
7.4 产业链下游
7.4.1 服务平台
7.4.2 APP软件平台
第八章 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投资分析
8.1 投资动态分析
8.2 投资机会分析
8.2.1 市场投资环境良好
8.2.2 产业链投资机会
8.2.3 应用领域投资机会
8.2.4 医疗可穿戴投资加快
8.2.5 新型材料应用投资机会
8.3 投资风险分析
8.3.1 产品替代风险
8.3.2 产品设计风险
8.3.3 资源整合风险
8.3.4 行业竞争风险
第九章 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9.1 可穿戴设备行业发展趋势
9.1.1 未来发展方向
9.1.2 技术升级路径
9.1.3 智能手机替代趋势
9.1.4 差异化发展趋势
9.1.5 产品开发趋势
9.2 可穿戴设备应用趋势展望
9.2.1 医疗智能化
9.2.2 运动智能化
9.2.3 服饰智能化
9.3 可穿戴设备行业前景展望
9.3.1 行业发展前景
9.3.2 细分市场展望
9.3.3 市场前景可观
图表目录
图表1 智能可穿戴终端产品介绍
图表2 2018年上半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占比
图表3 可穿戴设备产品形态分布
图表4 最受关注的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相关信息
图表5 全球可穿戴产品市场报告的数据
图表6 2018年全年的可穿戴市场统计
图表7 2018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实力矩阵示意图
图表8 厂商现有资源分析(纵轴)
图表9 厂商创新能力分析(横轴)
图表10 新型电子纹身分解图
图表11 新型电子纹身元件下层保护膜以及电子元件设计
图表12 柔性电池带
图表13 2018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认知率与使用率
图表14 2018年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认知率排名
图表15 2018年各类智能可穿戴设备使用率排名
图表16 2018年智能手表品牌占有率排名
图表17 2018年智能手环品牌占有率排名
图表18 2018年用户期待智能可穿戴设备作用领域
图表19 购买可穿戴设备比例
图表20 可穿戴设备定价接受程度
图表21 可穿戴设备消费者购买因素
图表22 可穿戴设备功能需求调查
图表23 可穿戴设备形态偏好
图表24 可穿戴设备产品宣传渠道调查
图表25 2018年国内电商平台智能眼镜销量分布
图表26 2018年智能眼镜线上品牌排名Top20
图表27 2018年国内智能眼镜价格分布情况
图表28 微软Holo Lens
图表29 联想newglass C100
图表30 Meta2 AR眼镜
图表31 DAQRI Smart Helmet
图表32 Atheer智能眼镜
图表33 已购买智能设备的消费者中选择智能手表的比例
图表34 智能手表消费者的使用比例
图表35 智能手表潜在消费者购买预算分析
图表36 2018年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品牌数量变化
图表37 2018年中国智能手环市场产品数量
图表38 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分布
图表39 智能手环市场品牌关注比例对比
图表40 中国智能手环市场最受关注的钱15大产品
图表41 中国智能手环市场前五大品牌关注比例走势
图表42 中国智能手环市场不同价格段产品关注比例分布
图表43 传统的动态监测设备
图表44 心血管事件链
图表45 医生期待移动医疗能够改善的方面
图表46 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表47 Vivi示意图
图表48 HoloLens示意图
图表49 Quell Relief示意图
图表50 Levitation knee brace示意图
图表51 Animas Vibe示意图
图表52 Life Vest示意图
图表53 港湾智能药箱研发历程
图表54 华为B3手环主要功能示意图
图表55 三诺金智GPRS血糖仪实时病情监控示意图
图表56 新元素医疗的三个盈利来源
图表57 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用户使用可穿戴医疗设备的情况
图表58 2018年中国可穿戴医疗设备用户体验功能分布
图表59 2018年潜在消费者尝试意愿分析
图表60 2018年消费者购买行为选择因素分析
图表61 2018年消费者期待的穿戴方式分布
图表62 2016-2020年可穿戴医疗保健设备市场应用热点预测
图表63 可穿戴设备产业链示意图
图表64 常见可穿戴终端所使用的主芯片
图表65 可穿戴设备硬件整体方案
图表66 传感器的定义示意图
图表67 传感器的组成
图表68 传感器的分类
图表69 2009-2017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
图表70 人机交互产业链分析
图表71 智能语音人机交互产业链
图表72 可穿戴设备下游行业投资动态
图表73 可穿戴设备应用的柔性材料
图表74 可穿戴设备未来应用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