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简介
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机器人通常分为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机器人产业链主要是功能零部件、机器人本体及控制系统通过集成系统形成下游应用的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在“机器人换人”大潮下,中国已连续两年坐上世界机器人最大消费国的宝座。据预测,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86.8亿美元,2014-2019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20.9%。
我国机器人产业市场格局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在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基础相对最为雄厚,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东北地区虽具有一定机器人产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产业整体表现较为平淡,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但已表现出相当的后发潜力。
长三角地区
2018年长三角地区机器人总销售收入超过124亿元,位于全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之首。受用工成本提升与订单规模缩减影响,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在2018年的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3.2%,相比于2017年度有所下降。长三角地区立足制造业发展优势基础,布局工业机器人全产业链发展,重点突破工业机器人本体软硬件研发、减速机设计制造、控制器开发等高附加值市场。
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2018年机器人产品销售总收入达到108.5亿元,其中深圳市以67亿元的销售收入居首,佛山、广州和东莞位列其后。2018年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销售利润率达到14.4%,虽仍处于全国前列,但相较于2017年的榜首位置有所下滑。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经过五年左右的快速发展时期,市场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专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企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龙头生产企业和国外品牌代理企业等主要参与主体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大量涌现的系统集成商与初创公司等新进入者持续为市场注入活力。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居多,年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相对有限,产业集聚度CR5整体偏低为28%左右。
京津冀地区
尽管2018年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企业共获得销售收入65亿元较上年有所提升,但受成本上涨及竞品价格压力增大影响,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4.7%,较去年有一定程度下滑,仍排名全国第二位。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企业类型以核心零部件和智能技术创新型公司为主,涉及本体研发及生产的企业占比处于全国中游水平。由于企业整体研发实力雄厚且工艺水平领先,京津冀地区高端机器人产品投放市场的比例较高,收入占比领先全国。得益于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领先优势,智能机器人成为引领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高端发展的核心力量。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销售总收入达到86.8亿元,位于全国中游水平。由于近年来东北地区处于经济结构性调整阶段,营商环境与资本活跃度仍较为低迷,新进入市场的机器人企业数量并未出现大幅增加,以龙头企业驱动产业发展的头部效应愈加明显。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平均利润率达到19.4%领跑全国,龙头企业凭借良好的市场渠道与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产品销量,进一步扩大利润空间并持续占据国内外更多市场份额。作为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集聚的重要区域,东北三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资源环境与产业布局结构制定发展策略。此外,东北地区将持续建设升级明星机器人园区,在龙头企业与地方园区的双向拉动下实现区域内机器人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东北地区机器人企业较多关注机身结构、传动装置及关节装置等本体相关细分环节,并有能力进行整机组装与贴牌生产。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起步时间虽然较晚,但凭借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宏观战略布局和政策保障的有力支撑,以及在资源禀赋、企业经营效益、制造技术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的良好基础,整体发展局面向好,在武汉、长沙、芜湖、洛阳、湘潭等地逐步形成产业集聚。与此同时,区域内机器人应用市场同步建设,各类行业解决方案技术提供方及系统集成商围绕食品加工、纺织业、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中部地区传统制造领域加快创新步伐,通过持续发掘新兴市场潜力与客户实际需要,更多发现行业痛点并改进产品与服务形式,助力制造企业实现产业升级与降本增效。
2018年中部地区机器人销售总收入已超过62亿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政策引导和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凸显。受原材料、零部件和人工成本上涨等因素的交互影响,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本年度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10.5%左右,暂时落后于全国其他区域,产品与服务附加值亟待提高。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我国内陆区域,与国际市场接轨较晚,装备制造业市场发育滞后,规模虽大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生产效率一般且积极性有限,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百姓生活。机器人产业作为撬动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支点,为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与经济腾飞提供了良好的弯道超车条件。遵循先引进后自主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基于产业后发优势,在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机器人研发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培育本区域内机器人本体、零部件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相关企业,逐步打造集研发生产、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智能化改造和示教培训于一体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链,在产业规模增长、创新能力激活、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发展前景可期。
2018年西部地区机器人销售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预计未来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平均销售利润率方面西部地区为11.5%,完成了对中部地区的赶超,企业生存状况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报告目录
2020-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深度调研及供需格局预测研究分析报告
[交付形式]: e-mali电子版或特快专递
http://www.reporthb.com/
第一章 机器人相关概述
1.1 机器人的概念及分类
1.1.1 机器人的基本定义
1.1.2 机器人的构成情况
1.1.3 机器人的发展特点
1.1.4 机器人能力的评价标准
1.2 机器人的分类情况
1.2.1 分类方法
1.2.2 工业机器人
1.2.3 服务机器人
1.2.4 特种机器人
第二章 机器人行业的产业链解析
2.1 机器人行业产业链
2.1.1 机器人产业链构成情况
2.1.2 机器人产业链价值分布
2.2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
2.2.1 产业链图解
2.2.2 核心零部件
2.2.3 本体生产商
2.2.4 系统集成商
2.3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
2.3.1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构成
2.3.2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特征
第三章 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3.1 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分析
3.1.1 机器人产值
3.1.2 工业机器人
3.1.3 服务机器人
3.1.4 特种机器人
3.2 全球机器人市场发展特征分析
3.2.1 工业机器人发展方向
3.2.2 服务机器人应用场景
3.2.3 特种机器人智能水平
3.3 全球机器人产品创新发展分析
3.3.1 智能工厂产品布局
3.3.2 深度学习及仿人设计
3.3.3 灾后救援及深海应用
第四章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4.1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4.1.1 产值规模分析
4.1.2 市场发展特征
4.1.3 项目投资分布
4.2 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分析
4.2.1 市场需求潜力
4.2.2 关机技术突破
4.2.3 企业扩张态势
4.3 中国服务机器人发展分析
4.3.1 市场需求规模
4.3.2 产品技术创新
4.3.3 生态系统构建
4.4 中国特种机器人发展分析
4.4.1 应用场景扩展
4.4.2 核心技术水平
4.4.3 企业布局动态
4.5 中国机器人产业区域集群发展水平
4.5.1 长三角地区
4.5.2 珠三角地区
4.5.3 京津冀地区
4.5.4 东北地区
4.5.5 中部地区
4.5.6 西部地区
第五章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综合分析
5.1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5.1.1 产业发展优势
5.1.2 产业产值分析
5.1.3 产业研发实力
5.1.4 产业占比分析
5.1.5 企业聚集现状
5.2 北京市亦创智能机器人创新园
5.2.1 平台打造现状
5.2.2 科研成果转化
5.2.3 园区发展目标
5.3 北京市首个跨境电商智能机器人库
5.3.1 仓库基本概况
5.3.2 运行效率分析
5.3.3 产品运送时长
5.3.4 未来发展方向
5.4 北京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分析
5.4.1 创新发展路线图
5.4.2 分类推进产业升级
5.4.3 产业支撑技术创新
5.4.4 创新发展主要措施
5.5 促进北京市服务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对策
5.5.1 拓宽市场渠道
5.5.2 形成品牌优势
5.5.3 优化产业链
5.5.4 建立技术联盟
第六章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细分市场发展综合分析
6.1 工业机器人发展分析
6.2 服务机器人发展分析
6.2.1 发展水平现状
6.2.2 发展必要性
6.2.3 发展前景分析
6.3 特种机器人发展分析
6.3.1 空中机器人
6.3.2 救援机器人
第七章 北京市重点机器人研究机构发展分析
7.1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7.1.1 研究所发展概况
7.1.2 机构科研实力
7.1.3 主要研究领域
7.1.4 最新科研进展
7.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
7.2.1 机构概况介绍
7.2.2 科研成果分析
7.3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
7.3.1 发展概况
7.3.2 定位目标
7.3.3 研究方向
7.4 北京理工仿生机器人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7.4.1 发展概况
7.4.2 研究方向
7.4.3 发展目标
第八章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重点企业发展分析
8.1 工业机器人领域
8.1.1 安川首钢机器人有限公司
8.1.2 机科发展科技有限公司
8.1.3 北京极智嘉科技有限公司
8.1.4 北京市赛佰特科技有限公司
8.2 服务机器人领域
8.2.1 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
8.2.2 北京小鱼在家科技有限公司
8.2.3 北京一维弦科技有限公司
8.2.4 北京康力优蓝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8.2.5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九章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9.1 中国机器人产业相关政策分析
9.1.1 智能制造重点扶持
9.1.2 人工智能政策红利
9.1.3 “十三五”发展规划
9.2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
9.2.1 关于促进北京市智能机器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意见
9.2.2 关于促进中关村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
9.2.3 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扶持政策
9.3 北京机器人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9.3.1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
9.3.2 北京机器人未来发展规划
附录
附录一: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
附录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图表目录
图表1 根据应用场景的机器人主要分类
图表2 机器人行业产业链长度图
图表3 机器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图表4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图
图表5 服务机器人产业链构成图
图表6 2018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结构
图表7 2020-2024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8 2020-2024年全球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9 2020-2024年全球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10 2018年中国机器人市场结构
图表11 2018年我国机器人领域投资项目数量分布
图表12 2020-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13 2020-2024年中国服务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14 2020-2024年中国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及增长
图表15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主要集聚区
图表16 长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17 珠三角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18 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19 东北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20 中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21 西部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雷达图
图表22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目标
图表23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图表24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支撑技术创新发展
图表25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定位目标
图表26 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与系统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方向
图表27 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优势
图表28 北京人工智能相关政策
图表29 中国典型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错位竞争态势
图表30 中国机器人产业集聚区域发展特色
图表31 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变化趋势
图表32 “小巨人”机器人企业典型特点
图表33 机器人技术服务平台主要职能
图表34 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及应用人才需求量